宗教改革百年紀念大幅單面印刷品
出自六年制學程
目錄
展品說明
- 名稱:宗教改革百年紀念大幅單面印刷品
- 英文名稱:Reformation Centenary Broadsheet
- 發現地:德國萊比錫
- 材料:木板印刷
- 製造年代:西元1617年
- 規格:長28.4公分,寬34.7公分
- 內容:
- 右方薩克森公國選帝侯正在睡夢中。
- 夢中上帝揭示:雲中射出一道聖光射向路德正在閱讀的《聖經》。
- 左方路德拿一支超長的鵝毛筆在教堂門上寫上「關於贖罪券」。
- 超長鵝毛筆經過羅馬城的上空。
- 羅馬城上坐著一隻獅子身上寫著「利奧十世」,鵝毛筆穿過獅子的耳朵。
- 超長鵝毛筆的末端頂歪了教宗「利奧十世」的皇冠。
羅馬天主教會
即「羅馬公教」。由教宗統領全體教會、神職人員、信徒。
羅馬天主教會的起源
- 羅馬天主教自己的說法:是自耶穌門徒彼得為初代教宗領導教會,一代一代傳承下來(請見教宗列表)。
- 歷史上的發展:西元 380 年,羅馬帝國將基督教奉為國教,將帝國領土分為五大教區,並在羅馬、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安提阿(在今天的土耳其)、亞歷山卓設立五大牧首教會。後三個牧首教會的教區被伊斯蘭征服,君士坦丁堡的牧首教會發展成東正教,羅馬的牧首教會發展成羅馬天主教會。
- 西元 396 年東西羅馬帝國分裂,西元 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但入侵的蠻族國王卻接受了基督教,這些都促成了羅馬天主教會逐漸收服西歐的各地教會。
- 發展到西元六世紀,形成了教皇國,直到後來被拿破崙所併。
- 新教的觀點:耶穌沒叫彼得領導教會,教宗和教會在新教教義中沒有神授的權柄。
教會的腐敗
- 中世紀的人民主要的心靈依靠都是宗教,對於外在的教會禮規非常重視。隨著工商的發展,教會也坐擁龐大的教產,這樣的富裕使神職人員的道德鬆懈,教會中的醜聞不斷的發生。這些腐敗引發了宗教改革運動者對教會權柄的質疑,腐敗帶來的許多社會矛盾遇上宗教改革的導火線就演變成社會運動和武裝衝突。
- 贖罪券,真正的名字叫大赦。贖罪券是建基於「代贖」的古老觀念。按照羅馬天主教教義,贖罪券是天主教會交給信徒運用的一種方法,為的是幫助信徒補償自己的罪過。出售贖罪券是引發宗教改革的導火線之一。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是西方基督教在16世紀至17世紀的教派分裂,由約翰·威克里夫、揚·胡斯、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發起。
印刷術的出現
- 印刷術的發明引進帶來了信息革命,推動了宗教改革的迅猛發展。
- 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者的文章通過印刷發行迅速傳遞到各地,宗教改革的思想迅速傳播。
- 印刷術使得聖經可以普及,讓信徒家家都可以持有聖經,這才可以讓信徒使用聖經來跟上帝溝通,而不是教會。
促進宗教改革的思潮
- 文藝復興:是一場大致發生在14世紀至17世紀的文化運動,由於推崇人性,所以重新研究希臘、羅馬等古典文學與藝術,從中找回人的地位,並通過創新與創作加以發揚光大。先是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義大利中部的佛羅倫斯,後來擴展至歐洲各國。
- 人文主義:中世紀人民的生活是以宗教為中心的,追求死後不要被投入煉獄。但在15世紀出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重新推崇人性的偉大,要求仁慈與理性,重視教育,重視思考、研究,這對宗教改革和同時期的文藝復興運動都有很大的影響。
馬丁路德
- 出生於 1483 年,過世於 1546年。活了 63 歲。德國人。
- 1483年11月,馬丁·路德在德國艾斯萊本出生。雖然他爸爸是銅礦工人,但收入也足以讓兒子接受高等教育。1501 年,馬丁·路德入讀愛爾福特大學,在大學圖書館裏第一次讀到聖經。他説:「這本書叫我愛不釋手。假如有天能擁有一本,就真是一大幸事了」。
- 馬丁·路德在耳弗大學(Erfurt)獲文學碩士,又學半年法律。接著入修道院苦修, 1507 年獲立為神父。 1512 年獲威登堡大學神學院博士,隨即教授《聖經》曾講授詩篇、羅馬書、加拉太書和希伯來書。他是德國最早用德文對照新舊約原文授課的教授之一。然而他繼續依然教會律法潛心苦修,結果,使他更加強烈的不能滿意於「新路」的觀點。
- 他看到人們受騙購買贖罪券的情形,又耳聞教會主教買賣聖職的醜事,他開始攻擊教會出售贖罪券的作法。1517年10月31日他將批判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張貼在威登堡大學的教堂門口。
- 凱薩琳·馮·博拉,德國前修女,宗教改革領導人馬丁·路德的妻子。1524年逃出修道院。1525年6月13日,與馬丁·路德訂婚,6月27日結婚。
- 凱薩琳在他困難和抑鬱時期幫了他很大的忙,她在家裡收留學生,以此來賺錢度過貧困時期,許多人將路德的言語紀錄了下來,成為寶貴的資料。
- 路德一生對猶太人的看法是有改變的。反猶太主義在歐洲一直很流行,路德開始是提倡善待猶太人,希望在革除掉天主教的種種弊端以後猶太人能夠信基督教,但後來結果顯然很不理想,相反,他感到猶太人在試圖改變基督徒的信仰,他變得很憤怒,也開始提倡惡待不肯信基督的猶太人。
- 1516年,路德寫到:「很多人驕傲地稱猶太人是狗,是做惡者;但他們是何等愚蠢,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和猶太人一樣,在上帝的眼中是何等邪惡和污穢」。
九十五條論綱
- 正式名稱是《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馬丁·路德於1517年張貼在德國威登堡教堂大門上的反對贖罪券的辯論提綱,引起很大轟動和爭辯,引發了宗教改革運動。後來新教在運動中誕生。
- 1517年羅馬教廷開始一次特別大規模的贖罪券出售,路德在當地教會的門上貼出布告《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共九十五條,列出反對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點,徵求學術的辯論,同時寄信抄送阿爾布特主教。
- 九十五條是以拉丁文寫成的,本意是徵求學術的辯論。但有人將它翻譯成德文,以剛剛盛行起來的印刷術印刷發行,立刻不脛而走,傳遍德意志和整個歐洲。引發了宗教改革運動。
- 主要論點是:
- 得神赦免的唯一途徑是悔改(#1)。
- 贖罪券僅能贖買從人來的懲罰(#34),不能贖買人在煉獄中所受的刑罰。
- 第一,因為那是神所加的刑罰,教會法或者教皇無權減免(#5,#20,#22)。
- 第二,贖罪券也不能換取耶穌和聖徒的功德來減免刑罰(#56-#58)。
- 贖罪券反而助長發行經手人的貪婪(#66,#67),引發大眾對教皇的反對(#81),是對信徒進入天國的虛假的平安保證(#95)。
- 九十五條的第一條和最後一條是這樣的:「當我主耶穌基督說『你們應當悔改』時,衪的意願是希望信徒們畢生致力於悔改」。「唯有經歷各種苦難,而不是虛假的平安擔保,才能有把握進入天國。」
- 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影片
宗教改革的進程
- 新教,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非天主教的宗派之統稱,特別是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中脫離天主教會的教會與基督徒形成的一系列教會團體,與天主教會、東正教會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
- 新教的抗議精神可以追溯至14世紀的一些宗教改革先行者,英國的威克里夫派以及羅拉德派、波希米亞的揚·胡斯派和義大利的薩伏那洛拉的信徒。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在德國發起了宗教改革運動,迅速的席捲了整個德國,在日內瓦,加爾文的歸正運動更進一步的加深了宗教改革的影響。
- 馬丁·路德對教會與教宗權威的挑戰:
- 馬丁·路德於1517年在德國威登堡教堂大門上張貼反對贖罪券的95個論點,並要求辯論。
- 1519年,馬丁·路德在萊比錫參加神學論戰,辯論的核心不是贖罪券,而是教皇的權力,因為這正是九十五條背後所指向的,辯論結果雙方分歧甚大,辯論18天以後只能休會。
- 此後馬丁路德進一步發展他關於教會權柄的思想,1520年出版《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書》,提出人人皆祭司,否認教皇有至高的屬靈權柄。
- 又發表《教會被擄於巴比倫》,在教會的七項聖禮中,只承認洗禮和聖餐是神所設立的聖禮,其餘的只是教會傳統的一般禮儀,這是更具體地挑戰教皇和羅馬教會的權柄。
- 他對教會權柄的挑戰又是建立在兩個更根本的神學觀念上的,一是因信稱義,教會和牧師有其重要的作用,但完全沒有赦罪和使人稱義的權柄,另一個根本的神學觀念是唯獨聖經,教皇的諭旨完全沒有和聖經同等的地位。
- 宗教改革本來一次思想的大變革,但也引發了社會、政治、軍事的大衝突,其出現與當時的許多背景因素有關係。
- 宗教改革以前,聖經只能由聖職人員閱讀。一般信徒無法閱讀聖經,只能完全聽信各地神父對經典與教義的解釋。
新教教義
- 因信稱義:簡單來說,信徒得以被稱為義不是倚靠任何人為的善行或修練,而是源於神主動的恩典和賞賜,使世人因著聖靈奇妙的工作而向神悔改認罪並信靠主耶穌基督。
- 信徒皆祭司:基督徒可以用耶穌基督的寶血,在主面前坦然無懼地侍奉祂。此教導並非要信徒們輕看全時間被神呼召侍奉主的神職人員,或高抬信徒的地位;相對的是要鼓勵所有信徒,能在所有聖工上積極共同參與,同心合一來敬拜神。
- 聖經為最高的權威:新教中的教導是,「《聖經》是上帝的『啟示』」。新教認為《聖經》是基督教最高的絕對權威。部分教會由於會對聖經所有經文全部篤信力行和加以捍衛。即使到現代社會,一些《聖經》中的經文內容已不合時宜,如在新約聖經部分是歧視女性的經文,這些教會仍捍衛如昔。
- 定例:與天主教的聖事觀很不同,一般來說新教只承認洗禮和主餐兩個定例(ordinances)。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後初期本來是承認告解禮的,後來他因認為告解禮不符合聖經之教導而否定了告解。
五個唯獨
- 五個唯獨是在西方基督教宗教改革時期五個代表拉丁文短語融合而成的術語,這總結了新教改教家們的基本神學信仰,與當時羅馬天主教的教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拉丁語單詞「sola」意為「唯獨」、「單獨」或「只有」。
- 唯獨聖經:「唯獨聖經」這個教義是指:只有聖經才是上帝所默示並有權威的『上帝的話語』,是基督教教義的唯一來源,並且所有人都應可對明白易懂的聖經進行自我詮釋。
- 唯獨信心:唯獨信心教義是宗教改革的「內容原則」(Material Principle)。基督的義唯獨透過信心歸算給我們,這並不是要否定美德或者說善工,而是說,信心也是上帝的恩典。信心是其他一切美德的基礎,「稱義單單靠信心,但信心從不單獨出現」。
- 唯獨恩典:唯獨靠恩典得救是改教的核心口號,與此有機相連,密不可分的是全然敗壞(Total Depravity)、無條件揀選(Unconditional Election)、有限救贖(Limited Atonement)和聖徒永蒙保守(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的教義。
- 唯獨耶穌:宗教改革呼喚教會回歸「基督是神人之間唯一中保」的立場,強調信徒的得救唯獨藉著基督的工作全然成就,而羅馬教會則宣揚煉獄和聖人中保代禱的教義,在中世紀後期的教會中,崇拜聖人和收集各種聖遺物非常流行。
- 一切榮耀歸於上帝:既然上帝對人的救恩是上帝借著自己的意志和行為獨自完成的,那麼「一切榮耀歸於上帝」。
新教教派
- 路德派:信義宗,或稱路德宗,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 16 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
- 加爾文主義:加爾文主義是 16 世紀法國宗教改革家、神學家約翰·加爾文畢生的許多主張和實踐及其教派其他人的主張和實踐的統稱,在不同的討論中有不同的意義。
- 英國國教派:英國國教會,或譯為英格蘭國教會、英格蘭聖公會、英格蘭教會,是聖公宗的教會之一。
新舊教衝突
新舊教流派
血腥敕令
- 血腥敕令的由來:馬丁路德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大潮,導致了一些新的宗教流派的出現。這在正統天主教國家的西班牙是不可接受的,加爾文教徒被打為異端,西班牙在尼德蘭樹立了宗教裁判所,並頒布了臭名昭著的「血腥敕令」。
- 血腥敕令的主要內容:禁止傳抄、保藏、散發、買賣路德或加爾文等改革者的文集。凡散布「異端」學說者,男的殺頭,女的活埋。凡異端必須處死並沒收財產,而藏匿包庇異端者與異端同罪。
- 血腥敕令的影響:這個敕令使數不清的尼德蘭加爾文教徒被合法地殺害,在加爾文教徒占多數的尼德蘭顯然是一道戰爭的催化劑。當尼德蘭又陷入一場經濟危機時,政治和社會的動亂就爆發了。1566年8月11日南方的弗蘭德爾地區自發的群眾起義,起義者搗毀聖像、十字架和祭器,沒收教會財產,焚燒教會債券和地契,鋒芒直指西班牙統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會。歷史上稱這次起義為「破壞聖像運動」。
三十年戰爭
-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全歐洲參與的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以馬丁·路德於1517年《九十五條論綱》為標誌的宗教改革運動使全歐洲分為天主教與新教兩大陣營,而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則在信仰上出現了嚴重歧見,同樣地分裂為天主教與新教兩派。
- 上圖中深棕色區域是在三十年戰爭中死掉三分之二人口的地區,淺棕色區域是在三十年戰爭中死掉三分之一人口的地區。
地理位置
- 德國經度:10.344256
- 緯度:51.137513
- 2015年的德國
- 1617年的德國
參考資料
- 蒐尋關鍵字:
- Reformation 改革
- Centenary 百週年紀念
- Broadsheet 大報
- Martin Luther 馬丁·路德
- Jean Calvin 約翰·加爾文
- 參考資料:
- 圖照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