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簡史
出自六年制學程
總整理
- 印度河谷文明
----雅利安人主導---- - 早期吠陀文明與婆羅門教
- 鐵器發明與宗教改革
- 亞歷山大入侵與孔雀王朝
- 各族入侵與貴霜帝國
- 笈多王朝
----外族勢力主導---- - 五至十世紀的列國時期
- 伊斯蘭入侵及蒙兀兒帝國
- 殖民地時期與英國統治
----現今---- - 現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大國
目錄
印度河谷文明
展品:印度河谷圖章
- 以「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個遺址為代表。
- 在公元前2200左右達到高峰後,便逐漸衰落滅亡了。
- 找不到崇拜君王及宮殿之類的痕跡,可能是因為印度河文明的政府是以信仰來管理人民。
- 古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都把錢財拿來蓋寺廟和宮殿普通民眾的房子簡陋矮小,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普通住家卻非常有特色:磚造,各家都有發達的衛生設備,有水井、浴室、廁所、下水道,而且各家的下水道都會連在一起集中流入地下的化糞池。
早期吠陀文明與婆羅門教
- 大約公元前2000年開始,雅利安人,從中亞某處遷徙到印度。
- 雅利安是梵文「高貴」的意思。
- 吠陀是「知識」、「啟示」的意思。
- 早期文化中心是恆河流域,從印度北部慢慢南移,在南移的過程中接觸到印度河文明的殘餘。這其中也許有局部的戰爭,但是雅利安遷徙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落卻是平行的關係。
- 崇拜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神的婆羅門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靈的早期吠陀信仰。
- 婆羅門教建立把人劃分等級的種姓制度:婆羅門(祭司)、剎帝利(國王與戰士)、吠舍(農人或牧人)、首陀羅(奴僕)。賤民多由罪犯、戰俘或是跨種姓婚姻者及其後裔組成,地位則更低。
- 婆羅門教三特點:
- 吠陀天啟。
- 婆羅門至上。
- 祭祀萬能。
鐵器發明與宗教改革
- 西元前八世紀鐵器發明,之後印度進入列國時代。
- 西元約前600年~約前300年印度進入十六雄國時期,其中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
- 十六雄國中的拘薩羅的藩屬國迦毗羅衛國即是釋迦牟尼的故鄉。釋迦是族名,牟尼是聖者,釋迦牟尼的原名是悉達多·喬達摩。
- 迦毗羅衛國為釋迦族,釋迦牟尼之父凈飯王,為迦毗羅衛城推選出來的執政官,是一位剎帝利王。
- 拘薩羅國王命迦毗羅衛城的釋迦族(釋迦牟尼佛的宗族)送一名公主入宮和親。釋迦族違命,以一美婢偽稱公主,是為茉利夫人。茉利夫人與拘薩羅的國王生下了王子毘琉璃。
- 毘琉璃王子少年時,至釋迦族中聚會,被譏為「婢女之子」,毘琉璃忿怒,誓言報復,二十歲時發動兵變,流放了自己的父王,自行即位,是為毘琉璃王。
- 毘琉璃王想起舊恨,進兵迦毗羅衛城。釋迦牟尼佛力阻三次,最後仍然無法阻擋。釋迦族人遭到毘琉璃王殘虐屠殺,終於滅亡。
- 佛弟子目犍連尊者,欲以神通保衛釋迦族人。佛祖哀示,以此為前世因果,而釋迦族今生又不慎再惹怨怒,毘琉璃王殺意堅決,已不可救。
- 毘琉璃王攻破迦毗羅衛城,釋迦族被戰象踐踏,男子盡滅,毘琉璃王將五百名釋迦族婦女召在一起,準備姦淫,婦女們叱罵毘琉璃王,最後毘琉璃王將這五百名婦女斬斷手足,全部活埋,並以大火毀滅迦毗羅衛城。
- 拘薩羅國最後在公元前4世紀也被摩揭陀國併吞。
- 在列國征戰中,剎帝利的地位上升,不甘再居於祭司之下。
- 宗教上發生改革,佛教,耆那教(所有的生物都是在業的束縛中,沒有創造神、保護神、破壞神)皆否定婆羅門教三特點。
亞歷山大入侵與孔雀王朝
- 西元前三世紀亞歷山大帝入侵印度,亞歷山大對印度西北部地區的侵略在印度文獻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然而它可能對孔雀王朝的興起起了助推作用。
-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摩揭陀的月護王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
- 旃陀羅笈多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他在位後期擊退了亞洲最強有力的希臘統治者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
- 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除了極南端的一些國家以外整個印度都在形式上統一於帝國政權之下了。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廣泛進行傳教活動。
- 在阿育王去世之後,摩揭陀的力量退縮回它本來居有的地區,印度恢復列國時代的那種分裂狀態。
各族入侵與貴霜帝國
展品:印度阿默拉沃蒂佛塔雕像
展品:犍陀羅坐佛
- 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建立許多國家。
- 此時期婆羅門教復興為印度教。西元 200 年「摩奴法論」成為印度教徒的生活百科。
- 大月氏人為最成功的侵入者,西元 60 年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是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國(羅馬帝國、安息、貴霜帝國和漢朝)之一。他們匯聚了印度、中亞、羅馬、中國四地的文化。
- 貴霜時代的寶貴產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羅藝術(印度與希臘的融合)。
笈多王朝
展品:鳩摩羅笈多一世金幣
- 西元三世紀,貴霜帝國分裂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北印度再度分裂成列國。
- 摩揭陀的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了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
- 笈多王朝的文化非常繁榮。婆羅門教再度興起,不過此時它已經開始向現代印度教轉變;佛教和耆那教繼續擁有廣泛信徒。笈多君主的宗教政策總體上來說是容許所有教派傳播。
五至十世紀的列國時期
展品:斯里蘭卡度母菩薩像
展品:濕婆與雪山神女雕像
- 五世紀白匈奴由中亞入侵北印度,造成笈多帝國瓦解退回摩揭陀。
- 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
- 9~11世紀在南印度出現了幾個強大的王國,如朱羅國(注輦)和潘地亞。其中朱羅國曾經侵入印度尼西亞諸島嶼。透過國際貿易變得富庶。
- 毗奢耶那伽羅王朝(Vijayanagara ವಿಜಯನಗರ「勝利城」 )又譯為維查耶納伽爾,是印度歷史上最後一個印度教帝國,建立於1336年,直至1565年被德干高原的伊斯蘭教蘇丹國所侵略。
伊斯蘭入侵及蒙兀兒帝國
展品:印度蒙兀兒王子纖細畫
- 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開了穆斯林入侵印度的序幕。
- 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
- 阿富汗的突厥人於1206年採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里。此後直到蒙兀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里蘇丹國的歷史。不過,德里蘇丹國並非統一了整個印度的帝國。充其量只是北印度的一個最大的王國。
- 蘇丹政權外部入侵的威脅開始主要是來自蒙古人,後來則是中亞的征服者帖木兒。帖木兒的可怕入侵終於使搖搖欲墜的蘇丹政權徹底崩潰。德里蘇丹國在帖木兒撤離之後不久解體,獨立王國林立各地,雖然還有名義上的蘇丹,但他們的權力幾乎只限於德里和旁遮普。
- 德里蘇丹國瓦解造成的權力真空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蒙兀兒帝國,意為「蒙古人的帝國」,因為巴卑爾的血統由母系可以上溯到成吉思汗。
- 蒙兀兒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印度次大陸,以及中亞的阿富汗等地。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波斯語,但是統治者是信奉伊斯蘭教、有察合台汗國貴族血統的突厥化蒙古人。
殖民地時期與英國統治
展品:印度臥亞基督雕像
- 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他們的殖民地位於蒙兀兒帝國版圖之外。
- 此後荷蘭人也積極介入,並打敗了葡萄牙人。
- 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經過一番鬥爭,英國人取得了優勢,把法國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幾個小殖民點。
- 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這個商業貿易企業由於蒙兀兒帝國的分裂而得以步步蠶食各獨立印度王公的領土,最後成為印度的實際統治者。
- 英國政府1858年開始進行重大調整,通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並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英國人也正式結束了已無存在意義的蒙兀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此後印度進入由英政府直接統治的時代。
- 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占整個印度面積的五分之二(有些省里也有土邦)。
- 英國人在創立現代教育體系、修築鐵路、發展印度本地工業等問題上有所建樹。自19世紀中期起,英國資本大量輸入印度,印度資本主義得以快速發展;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印度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掀起了印度的啟蒙運動。
- 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該黨的早期政治主張主要是要求實行代議制。後來鑒於國大黨的政治影響,印度的伊斯蘭教領袖們認為穆斯林世界在適應現代社會方面落後印度教徒太多,遂於1906年組建全印穆斯林聯盟。英國人有意識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
-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印度民族主義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印度精英階層在戰時積極支持英國,希望以此換取民族自治;但英政府在戰爭結束後繼續執行軍管法令,而且還制訂了新的鎮壓法案(羅拉特法)。這些事使國大黨主要人物甘地轉變了對英政府的態度,並於1920年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多次領導反英鬥爭,其指導方針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 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
現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大國
- 獨立之初,英國人刻意挑撥,才成立信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兩國。
- 印度再挑撥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分裂成兩國(1971~1972年)。
- 印度和巴基斯坦相互仇視,並多次交戰,彼此都製造原子彈防備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