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張又懿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8年5月1日 (二) 16:12由張又懿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法國實作與探究

法國的鄰國

德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德國(德語: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名詞解釋)國家,由16個邦組成,首都與最大城市為柏林。其國土面積約35.7萬平方公里,南北距離為876公里,東西相距640公里,從北部的北海與波羅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爾卑斯山。氣候溫和,季節分明。德國人口約8,180萬,為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僅次於美國。

在5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塔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1871年,在普魯士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國家元首為聯邦總統,政府首腦則為聯邦總理。

西班牙

西班牙王國(西班牙語: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歐洲西南部的君主立憲制國家,與葡萄牙同處於伊比利半島,東北部與法國、安道爾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半島的五分之四。其領土還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亞利群島、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島、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達和梅利利亞。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時代以來就一直受許多外來影響,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紀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響其他地區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其全球帝國興盛時給世界帶來的影響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語,使西班牙語成為世界上總使用人數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語言。

英國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語: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聯合王國(英語:United Kingdom,縮寫作 UK)或不列顛(英語:Britain),中文通稱英國,中文世界早期亦稱英聯王國。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由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東北部分及一系列較小島嶼共同組成。英國和另一國家唯一的陸上國境線位於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相鄰。英國由大西洋所環繞,東為北海,南為英吉利海峽,西南偏南為凱爾特海,同愛爾蘭隔愛爾蘭海相望。該國總面積達94,060平方英里(243,600平方公里),為世界面積第80大的主權國家及歐洲面積第11大的主權國家,人口6510萬,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瑞士

瑞士聯邦(德語: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法語:Confédération suisse;義大利語:Confederazione Svizzera;羅曼什語: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稱呼採用拉丁語: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雙拉丁字母國家代號是「CH」)通稱瑞士,為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恩是聯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國,西鄰法國,南接義大利,東臨奧地利和列支敦斯登。

瑞士屬內陸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積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一開始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從未捲入過國際戰爭,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瑞士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發源地且為許多國際性組織總部所在地,如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區成員國,但並非歐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義大利

義大利共和國,通稱義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權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島及兩個地中海島嶼西西里島和撒丁島所組成,國際代碼為IT。義大利北方的阿爾卑斯山地區與法國、瑞士、奧地利以及斯洛維尼亞接壤,其領土包圍著兩個微型國家——聖馬利諾和梵蒂岡,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義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國行政上劃分為20個大區(其中5個為自治區)、110個省與8,100個城市。首都為羅馬,義大利王國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杜林(1861年-1865年)及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義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據2014年統計,義大利人口大約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約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義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義大利因其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為數眾多的人類文化遺產(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稱為美麗的國度(Belpaese)。

現今的義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義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義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東羅馬帝國曾一度重新占領義大利地區。在14世紀後,義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巔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開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比利時

比利時王國,是一個西歐國家。它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大型國際組織的總部所在地。比利時自北起順時針分別與荷蘭、德國、盧森堡和法國接壤,西面則濱臨北海。

比利時的名稱,源自羅馬時代,當時此地稱為比利時高盧(拉丁語:Gallia Belgica),字面意為貝爾蓋人的高盧。「比利時」這個中文譯名,源自1849年徐繼畬所編纂的《瀛寰志略》。

安道爾

安道爾侯國,也譯作安道拉親王國,袖珍國家之一,國土面積468平方公里。是西南歐的內陸親王國,位於庇里牛斯山脈東南部,毗鄰法國和西班牙。首都老安道爾(Andorra la Vella)。官方語言為加泰隆尼亞語,通用語言為西班牙語和法語。國內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安道爾高山峽谷遍布全境,全國平均海拔高達1,100公尺(3,600英尺),是歐洲地勢最高的國家。

安道爾憲法規定,安道爾為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首相為政府首腦。安道爾沒有軍隊和自衛隊,只存在警察,所以國防由法國和西班牙一起負責。安道爾主要有兩大黨:安道爾民主黨(Demòcrates per Andorra)和社會民主黨(Partit Socialdemòcrata),安道爾民主主義者黨現為安道爾的執政黨。安道爾的旅遊、商業及金融業極其發達,服務業在1950年代很快取代了傳統農牧業,成為經濟支柱。安道爾的旅遊業相當發達,亦為避稅天堂,因屬山地氣候,冬季寒冷漫長,高山積雪一年可達8個月,是個名副其實的滑雪勝地。也是全世界國民預期壽命第四長的國家。其國際代碼為AD。

摩納哥

摩納哥公國(法語:Principauté de Monaco),也譯作摩納哥親王國,是一個位於歐洲的城邦國家。摩納哥地處法國南部,除了靠地中海的南部海岸線之外,全境北、西、東三面皆由法國包圍,主要是由摩納哥舊城和隨後建立起來的週遭地區組成。作為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國家之一,摩納哥也是一個典型的微型國家和城邦,得利於蒙地卡羅賭場及觀光收入,作為不向國民課稅的國家而聞名。

盧森堡

盧森堡大公國,通稱盧森堡,被鄰國法國、德國和比利時包圍,是一個位於歐洲的內陸國家,也是現今歐洲大陸僅存的大公國,首都盧森堡市。盧森堡是歐盟成員國,因境內有歐洲法院、歐洲審計院、歐洲投資銀行等多個歐盟機構被稱為繼布魯塞爾和斯特拉斯堡之後的歐盟「第三首都」。

單一制

單一制是一種國家結構形式,指中央政府擁有所有政治權力,與複合制相對,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採用單一制。

複合制

複合制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政治實體組成的國家聯盟的制度,和單一制相對。複合制國家通常是由原先獨立的政治單元所構成有機整體,而這些政治單元已將其主要權力交給整體政府,這個整體政府可能原來是其中一個政治單元的政府或是新成立的政府。 按其聯合的程度,複合制分為聯邦制和邦聯制。聯邦制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共和國、邦或州聯合組成一個統一國家的制度。邦聯制則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立國家為了某種特定目的而結成鬆散的國家聯盟的制度。另外,亦有人將君合國和政合國歸入複合制。

單一制與聯邦制都是一種國家結構形式,且在當代國家結構中,單一制與聯邦制是主要形式。邦聯制構成的不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

半總統制

半總統制(英語:Semi-presidentialism)又名雙首長制、混合制,是一種同時具有「總統制」和「議會制」特徵的共和制政體。半總統制的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有一些特殊的權力,總理領導的內閣有相對較穩固的地位,但國會的權力相對較小。

半總統制政體始於德國的威瑪共和國時期,並以法國最為典型。法國第五共和汲取了第三共和和第四共和議會制失敗的教訓,因此開創並執行半總統制半議會民主制(半總統制),維持到現時法國的政體,至今並未改變。半總統制在某些國家因總統及總理所不同政黨,憲政慣例不健全容易出現政治強人,容易出現政爭及憲政危機。

歐洲聯盟

歐洲聯盟(英語:European Union;法語:Union européenne;德語:Europäische Union),簡稱歐盟(英語:EU;法語:UE;德語:EU),是根據1993年生效的《馬斯垂克條約》(也稱《歐洲聯盟條約》)所建立的政治經濟聯盟,現擁有28個成員國,正式官方語言有24種。規範歐盟的條約經過多次修訂,目前歐盟的運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議會民主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調查);經濟上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上第二大經濟實體,德國、法國及義大利為歐盟三大核心成員國;軍事上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均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各共同體之下,1993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歐盟已經漸漸地從貿易實體轉變成經濟和政治聯盟。同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後來的歐盟在1973年至2013年期間進行了八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28個。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渴望重建二戰後損失慘重的歐洲,以及擔憂歐洲會再度陷入戰爭泥潭。

與法國有關的短片

影片名詞解析

  • 極端主義:極端主義意旨駕馭某件事情到達極限、到達極致,或者是被極端化的性質或狀態,不然就是極端的措施或主見。這個用法對於被認為是遠遠超出主流觀念社會的思想體系(藉由發言者或暗示一些共同的社會共識),主要用於政治或宗教意義的層面。但極端主義能被意味著是經濟的意義。通常「極端主義」被認為是一種貶義的用法:表達(強烈的)不滿,但主要也囊括更多的學術意味、純粹的描述以及不被譴責的感覺。

短文

法國 20 個大區

  1. 大東部大區
  2. 奧弗涅-羅納-阿爾卑斯
  3. 勃艮第-弗朗什-孔泰
  4. 布列塔尼
  5. 中央-羅亞爾河谷
  6. 科西嘉
  7. 上法蘭西
  8. 法蘭西島
  9. 諾曼第
  10. 新阿基坦
  11. 歐西坦尼亞
  12. 羅亞爾河地區
  13. 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
  14. 瓜德羅普
  15. 法屬蓋亞那
  16. 馬提尼克
  17. 留尼旺
  18. 馬約特

[關於法國大區的文章]

五位著名的法國人

關於法國的五件事

法國的五個地方

關於法國的五樣東西

名詞解釋

  • 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學名:Homo heidelbergensis)是人屬當中,一種已滅絕的物種,石器技術與屬於直立人的阿舍利(Acheulean)石器相近。可能是歐洲尼安德塔人的直接祖先。而海德堡人的祖先,則可能是歐洲的前人(Homo antecessor)。
  • 尼安德塔人:尼安德塔人(學名:Homo neanderthalensis,簡稱尼人)是一群生存於舊石器時代的史前人類,1856 年,其遺跡首先在德國尼安德河谷(Neanderthal)被發現。目前按照國際科學分類二名法歸類為人科人屬,至於是否為獨立物種還是智人(Homo sapiens)的亞種則一直不確定,隨著2010年的研究發現部份現代人是其混血後代後,也可能被歸類於智人下的一個亞種。
  • 波羅的海:波羅的海(Baltic Sea)是中歐和北歐之間的陸間海,海域橫貫北緯53度至北緯66度,東經10度至東經30度,介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瑞典部分、歐洲大陸和芬蘭諸島之間。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是波羅的地區。
  • 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是一些語言、文化和習俗相近的民族(部落社會)的總稱。這些民族從西元前2千年到約4世紀生活在歐洲北部和中部。民族大遷徙後從日耳曼人中演化出斯堪地那維亞民族、盎格魯薩克遜人、弗里斯蘭人和德意志人、奧地利人、東普魯士人(奧地利同樣屬於德意志的一部份。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奧地利被同盟國要求永遠不再併入德國,而東普魯士被蘇聯作為戰後補償,交給了波蘭。)荷蘭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法國、美國、紐西蘭、澳大利亞和南非的許多白人,許多這些新的民族今天都是與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 歐洲民族大遷徙:歐洲民族大遷徙是一個4到7世紀間,由匈人入侵歐洲大陸所觸發的一連串民族遷徙運動;在西方歷史研究中,這段約四百年的時期,稱為「民族大遷徙時期」。
  • 威瑪共和國:威瑪共和國(德語:Weimarer Republik)指1918年至1933年採用共和憲政政體的德國,於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霍亨索倫王朝崩潰後成立。由於這段時間施行的憲法(一般稱之為《威瑪憲法》)是在憲法召開的國民議會上通過的,因而得此名稱。其使用的國號為「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威瑪共和」這一稱呼是後世歷史學家的稱呼,從來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有如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算是第五共和國,共和是針對政權的說明,和國號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