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出版/黃玟淇
自我介紹
我是黃玟淇,正值豆蔻年華,是個青春有活力的14歲少女!我的個性算是馴善、蠻平易近人的。我現在對我的未來沒什麼想法,雖然我沒有百者不撓的精神及毅力,但我相信慢慢琢磨一定能找到自己想要的
我的主題備課與發起
我的主題備課分別是「死亡」跟「人性與人格」。而我會做它們來當我的主題備課是因為我認為它跟我們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又很好奇,所以才會選它們來當我的主題備課。
而在這之前,我對它們的見解還很淺,所以需要網路上的知識和老師的協助。
死亡
前置準備
我一開始對死亡只明白這是很痛很揪心的一件事,只能在回憶裡找尋某個人,卻不能在創造新的回憶。而這個話題的確很沈重,所以應該拿來上課應該會很悶,所以在前幾個禮拜前丁老師跟我討論備課的呈現方式。我先找了生物學對死亡的定義;接著我找了土葬、火葬、海葬、天葬、木乃伊它們適用的文化及方式和盛行的地方,最後還做了簡單分類表格;我想上這個課的原因是因為,從懷胎十個月,到出生,走路,講話,每個人的生命是得來的如此不易,而死亡卻只是一剎那,生命是如此脆弱,所以希望每個人找到生命價值,珍惜自己,並勇敢的活下去,做出不要讓自己後悔的事。
幾年前,我三叔公過世了。我聽我外公說三叔公小時侯不得曾祖母疼,長大生活又苦,沒過過好日子。他還在世時其實我對三叔公印象沒很深,因為住的遠不常來往,但聽到三叔公這輩子的人生,很揪心,眼前是一副冰冷的屍體,更是百感交集,但媽媽安慰我說:「下輩子他會去到更好的人家,過更好的人生」。或許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改變現況,但其實生活無法改變為何不從自己的心態改變?有時侯會埋怨,開不開心是還要看自己吧?或許別人無法瞭解,但自己快樂,不要讓人生後悔就好。
我之前常常聽到安樂死的議題,所以想來介紹一下。安樂死有好的死亡的含義,是給予不治之症的人了結生命的措施;接著我又找了自殺,這真的很矛盾,自殺的人或許不知道被安樂死的人是多麼的無奈,有些人飽受病痛折磨、有些人看到他那麼痛苦而逼不得已的,各個都是希望為他做出最好的選擇,正因為愛他所以才不讓他痛苦是吧?
最後我找了有關生死的影片及文章:「柯文哲-生死的智慧」、「柯林斯城傳奇」。
因為每一大段都有討論,所以我在上課前出了作業,已便大家討論。
人性、人格
前置準備
首先我將人性人格分類成一張表:
人性 | 人格 |
---|---|
多數人類共有 | 每個人所特有 |
由遺傳先天決定 | 由遺傳和環境互動形成 |
我再一一介紹人性跟人格。首先人性我先參考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表,在統整出來,每個層次的人性都有「拮抗」關係以相互平衡,和介紹現代社會與哲學上的看法。 再來人格,我查到了一套廣泛被使用的人格的大五模型和九型人格:
人格大五模型 | 外向性 | 神經質 | 和善性 | 嚴謹自律性 | 開放性 |
---|---|---|---|---|---|
和人格五大模型 有關的特定特徵 |
愛交朋友、親切 | 焦慮、感情脆弱 | 信任、溫厚的 | 自律、有組織的 | 豐富想像力、創意 |
而這個九型人格並非一個正統的人格心理學理論。它只是在商業文化下,用於瞭解職場文化的一種測試,給予人格一個片面標籤化的定義。
- 第一型人格:理想崇高者、完美主義者:完美者、改進型
、捍衛原則型、秩序大使、正確主義型。
- 第二型人格:古道熱腸者、熱心助人者:成就他人者、助人型、博愛型、愛心大使。
- 第三型人格:成就追求者、成就至上者:成就主義型、實踐型、實幹型。
- 第四型人格:個人風格者、浪漫悲憫者、藝術型:浪漫者、藝術型、自我型、多感型。
- 第五型人格:博學多聞者、格物致知型:觀察者、思考型、理智型。
- 第六型人格:要求忠誠者:尋求安全者、謹慎型、忠誠型、疑惑型。
- 第七型人格:勇於嘗新者、享樂主義者:創造可能者、活躍型、享樂型。
- 第八型人格:天生領導者:挑戰者、權威型、領袖型、指揮型。
- 第九型人格:嚮往和平者、和平主義者:維持和諧者、和諧型、平淡型。
類型 代表人物 第一型-完美型 孫中山 第二型-博愛型 德蕾莎修女 第三型-實踐型 愛迪生 第四型-自我型 林黛玉 第五型-思考型 愛因斯坦 第六型-忠誠型 曹操 第七型-享樂型 韋小寶 第八型-權威型 秦始皇 第九型-和諧型 甘地
多重人格
心理學上的正式名稱是「解離性人格」,又名人格分裂、多重人格。多重人格即具有超過一個人格存在,就有如「在一個身體裏住着好幾個靈魂」。
- 成因
目前認為多重人格可能是由險惡環境所衍生的。
有些多重人格的案例顯示多重人格與童年創傷相關,當受到難以應付的衝擊時,以「放空」的方式,達到「這件事不是發生在我身上」的感覺。
反社會人格
反社會人格者在初識時,往往予人聰明、人緣佳的印象,但實際上他們會殘酷無情的利用他們身邊的人,以達到他們的目的。他們的社會化不足,因此缺乏對人、社會、團體的認同與忠誠,在現代多數會窺視陌生人的社群網站。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瑪莎·斯托特(Martha Stout)博士說,在美國,每25人裡就有一個具有反社會傾向。
衛福部豐原醫院精神科醫師陳逸群提供一份「反社會性人格」特徵列表,先排除是否有酗酒或吸毒問題,也排除最近是否因壓力調適不好,導致易怒的情況。排除這些條件後,若符合下述九種特徵中三項以上,就具有反社會性人格:
- 15歲前,經常違反校規,或連續犯行遭警方逮捕
- 經常使用說謊、詐欺等手法,讓自己獲益或從中感到快樂
- 個性衝動,行事欠缺計畫
- 易怒,且常使用暴力、鬥狠解決事情
- 不顧自己以及他人安危
- 沒責任感,經常無法做完一件事
- 對於犯錯無感,不會自責、不會痛悔
- 對自己的錯誤,採合理化解釋
- 沒被診出妄想症、沒躁鬱症、沒幻想症
- 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MPC,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VMPC 位於前腦,是和情緒反應相關的區域。此區損壞會更傾向於贊同:打破道德規則或造成傷害他人謀私利的行為。
研究人員發現: VMPC 受傷的自願者,主張讓某一人死亡以替代更多人死亡的速度,比健康的人快了三倍。在另一個相似的場景, VMPC 受損者決定讓自己的小孩窒息以挽救其他人的速度,快了五倍。
約有 4% 的人 VMPC 並不發達甚至沒有,無法產生感同身受的同理心。這類的異常者通常較缺乏良心良知,不會關心他人的感受。
- 成因
反社會人格的成因可以分:先天基因,後天環境兩大方面。 後天環境又可分:
- 腦傷。
- 環境惡劣。
- 父母早年離世。
- 與父母親相處不恰,情感疏遠,使兒童情感冷漠。
- 個人因素。
- 效仿漫畫、遊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