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識讀/盧星瑜: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第二次大分裂時代) |
|||
第 248 行: | 第 248 行: | ||
#不可能 | #不可能 | ||
#因為前秦符堅的軍隊有很多不同的人種,所以溝通非常的困難,應該很難維持統一。 | #因為前秦符堅的軍隊有很多不同的人種,所以溝通非常的困難,應該很難維持統一。 | ||
+ | ==馮諼客孟嘗君== | ||
+ | ===注釋=== | ||
+ | #馮諼(xuān宣),齊國游說之士。諼,一作“煖”,《史記》又作“驩”,音皆同。 客,做門客。 | ||
+ | 孟嘗君,齊國貴族,姓田名文,齊閔王時為相。其父田嬰在齊宣王時為相,并受封于薛,故本篇中有"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之說。田嬰死后,田文襲封地,封號為孟嘗君。孟嘗君好養士,據說有門客三千,成為以養士而著稱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其中還有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 | ||
+ | #存,生存,生活。 | ||
+ | #屬,通"囑",囑咐。 | ||
+ | #寄食門下,在孟嘗君門下作食客。 | ||
+ | #好,愛好,擅長,喜好。 | ||
+ | #諾,答應聲。 | ||
+ | #以,因為,因為孟嘗君的態度而輕視馮諼。 | ||
+ | #能,才能,本事。 | ||
+ | #賤,輕視,看不起。 | ||
+ | #食,通飼,給人吃。 | ||
+ | #草具,粗劣的飯菜。具,供置,也能作酒肴。 | ||
+ | #居有頃,過了不久。 | ||
+ | #鋏,劍。 | ||
+ | #歸來,離開,回來。乎,語氣詞。 | ||
+ | #比,和……一樣,等同于。 | ||
+ | #為之駕,為他配車。 | ||
+ | #揭,舉。 | ||
+ | #過,拜訪。 | ||
+ | #客我,待我以客,厚待我。即把我當上等門客看待。 | ||
+ | #歸來,回去。 | ||
+ | #彈,敲打。 | ||
+ | #無以為家,沒有能力養家。 | ||
+ | #惡,討厭。 | ||
+ | #給,供給。 | ||
+ | #出記,出了一個文告。記,賬冊,古代一種公文文種。 | ||
+ | #計會,會計。 | ||
+ | #習,熟悉。 | ||
+ | #責,同”債“。債的本字。 | ||
+ | #署,署名,簽名。(可見"記"不能作帳冊,而當做告示。) | ||
+ | #負,辜負,對不住。實際意思是沒有發現它的才干。 | ||
+ | #謝,道歉。 | ||
+ | #倦于事,忙于事務,疲勞不堪。 | ||
+ | #憒于憂,憂愁思慮太多,心思煩亂。憒,同“潰”,亂。 | ||
+ | #懧愚,懦弱無能。懧,同懦。 | ||
+ | #沉,沉浸,埋頭于。 | ||
+ | #開罪,得罪。 | ||
+ | #不羞,不以為羞。 | ||
+ | #約車治裝,準備車馬、整理行裝。約,纏束,約車即套車。 | ||
+ | #券契,債契。債務關系人雙方各持一半為憑。古時契約寫在竹簡或木簡上,分兩半,驗證時,合起來查對,故后有合券之說。 | ||
+ | #市,買。 | ||
+ | #反,同”返“,返回。 | ||
+ | #寡有,沒有。 | ||
+ | #驅,趕著車。 之,往。 | ||
+ | #當償者:應當還債的人。 | ||
+ | #合券,驗合債券。可知前面應解為“債務契約”。古代契約分為兩半,立約雙方各執其一。 | ||
+ | #矯命,假托(孟嘗君)命令。 | ||
+ | #按:此節描述《史記》更合情理。 | ||
+ | #疾,迅速。 | ||
+ | #晨而求見。見,謁見。 | ||
+ | #下陳,堂下,后室。 | ||
+ | #區區,少,小,此亦隱指放債之利。 | ||
+ | #拊愛,愛撫。拊,同“撫”,撫育,撫慰。 | ||
+ | #子其民,視民如子。 | ||
+ | #賈,做買賣。賈利之,做買賣獲利。(不必視為名詞作商人解。) | ||
+ | #說,通“悅”。 | ||
+ | #休矣,算了吧。 | ||
+ | #后期年,一周年之后。期年,整整一年。 | ||
+ | #齊王,齊湣王。《史記·孟嘗君列傳》:“齊(湣)王惑于秦、楚之毀,以為孟嘗君各高其主,而擅齊國之權,遂廢孟嘗君。”所謂“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是托詞。 | ||
+ | #就國,回自己的封地。國,指孟嘗君的封地薛。 | ||
+ | #顧,回顧,旁顧。 | ||
+ | #乘,古代四馬一車為一乘,亦可泛指車。 | ||
+ | #窟,洞。 | ||
+ | #梁,大梁,魏的國都。惠王,梁惠王,魏武侯之子。 | ||
+ | #放,放逐。 | ||
+ | #虛上位,把上位(宰相之位)空出來。 | ||
+ | #先驅,驅車在前。 | ||
+ | #重幣,貴重的財物禮品。 | ||
+ | #顯使,地位顯要的使臣。 | ||
+ | #三反,先后多次往返。反,同“返”。 | ||
+ | #固辭,堅決辭謝。 | ||
+ | #太傅,官名,為輔弼國君之官。掌制定頒行禮法。 | ||
+ | #赍,帶著,抱著 | ||
+ | #文車,文飾華美的車輛。 | ||
+ | #駟,四馬駕的車,比較:乘不一定是四馬,駟一定是四馬。 | ||
+ | #服劍,佩劍。 | ||
+ | #不祥,意為糊涂。 一說不善,沒有福氣。 | ||
+ | #封書,寫信,古代書信用封泥加印,故曰封書。 | ||
+ | #謝,賠禮道歉。 | ||
+ | #不祥,通詳,審慎,不詳即失察。 | ||
+ | #被,遭受。 | ||
+ | #被于宗廟之祟,遭受祖宗神靈降下的災禍。被,同“披”,遭受。 | ||
+ | #沉于諂諛之臣,被阿諛奉承的奸臣所迷惑。 | ||
+ | #不足為,不值得你看重并輔助。一說無所作為。 | ||
+ | #顧,顧念。 | ||
+ | #姑,姑且。萬人,指全國百姓。 | ||
+ | #纖介,介同芥,纖絲與草籽,比喻極微小。 | ||
+ | ===大意=== | ||
+ | 齊國有一人叫馮諼。因為太窮而不能養活自己。他便托人告訴孟嘗君,表示意愿在他的門下寄居為食客。孟嘗君問他有什么擅長。回答說沒有什么擅長。又問他有什么本事?回答說也沒有什么本事。孟嘗君聽了后笑了笑,但還是接受了他(《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 ||
+ | 旁邊的人認為孟嘗君看不起馮諼,就讓他吃粗劣的飯菜。(按照孟嘗君的待客慣例,門客按能力分為三等:上等(車客)出有車;中等(門下之客)食有魚;下等(草具之客)食無魚。)過了一段時間,馮諼倚著柱子彈著自己的劍,唱道:“長劍我們回去吧!沒有魚吃。”左右的人把這事告訴了孟嘗君。孟嘗君說:“讓他吃魚,按照中等門客的生活待遇。”又過了一段時間,馮諼彈著他的劍,唱道:“長劍我們回去吧!外出沒有車子。”左右的人都取笑他,并把這件事告訴給孟嘗君。孟嘗君說:“給他車子,按照上等門客的生活待遇。”馮諼于是乘坐他的車,高舉著他的劍,去拜訪他的朋友,十分高興地說:“孟嘗君待我為上等門客。”此后不久,馮諼又彈著他的劍,唱道:“長劍我們回去吧!沒有能力養家。”此時,左右的手下都開始厭惡馮諼,認為他貪得無厭。而孟嘗君聽說此事后問他:“馮公有親人嗎?”馮諼說:“家中有老母親。”于是孟嘗君派人供給他母親吃用,不使她感到缺乏。于是從那之后。馮諼不再唱歌。 | ||
+ | 后來,孟嘗君拿出記事的本子來詢問他的門客:“誰熟習會計的事?”馮諼在本上署了自己的名,并簽上一個“能”字。孟嘗君見了名字感到很驚奇,問:“這是誰呀?”左右的人說:“就是唱那‘長鋏歸來’的人。”孟嘗君笑道:“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虧待了他,還沒見過面呢!”他立即派人請馮諼來相見,當面賠禮道:“我被瑣事搞得精疲力竭,被憂慮攪得心煩意亂;加之我懦弱無能,整天埋在國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而您卻并不見怪,倒愿意往薛地去為我收債,是嗎?”馮諼回答道:“愿意去。”于是套好車馬,整治行裝,載上契約票據動身了。辭行的時候馮諼問:“債收完了,買什么回來?”孟嘗君說:“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 馮諼趕著車到薛,派官吏把該還債務的百姓找來核驗契據。核驗完畢后,他假托孟嘗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債款賞賜給欠債人,并當場把債券燒掉。百姓都高呼“萬歲”。 馮諼趕著車,馬不停蹄,直奔齊都,清晨就求見孟嘗君。馮諼回得如此迅速,孟嘗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見他,問道:“債都收完了嗎?怎么回得這么快?”馮諼說:“都收了。”“買什么回來了?”孟嘗君問。馮諼回答道:“您曾說‘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慮您宮中積滿珍珠寶貝,外面馬房多的是獵狗、駿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過是‘仁義’罷了,所以我用債款為您買了‘仁義’。”孟嘗君道:“買仁義是怎么回事?”馮諼道:“現在您不過有塊小小的薛邑,如果不撫愛百姓,視民如子,而用商賈之道向人民圖利,這怎行呢?因此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債款賞賜給百姓,順便燒掉了契據,以至百姓歡呼‘萬歲’,這就是我用來為您買義的方式啊。”孟嘗君聽后很不快地說:“嗯,先生,算了吧。” 過了一年,齊閔王對孟嘗君說:“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當作我的臣子。”孟嘗君只好到他的領地薛去。還差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攜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嘗君到來。孟嘗君見此情景,回頭看著馮諼道:“您為我買的‘義’,今天才見到作用了。” 馮諼說:“狡猾機靈的兔子有三個洞才能免遭死患,現在您只有一個洞,還不能高枕無憂,請讓我再去為您挖兩個洞吧。”孟嘗君應允了,就給了五十輛車子,五百斤黃金。馮諼往西到了魏國,他對惠王說:“現在齊國把他的大臣孟嘗君放逐到國外去,哪位諸侯先迎住他,就可使自己的國家富庶強盛。”于是惠王把相位空出來,把原來的相國調為上將軍,并派使者帶著千斤黃金,百輛車子去聘請孟嘗君。馮諼先趕車回去,告誡孟嘗君說:“黃金千斤,這是很重的聘禮了;百輛車子,這算顯貴的使臣了。齊國君臣大概聽說這事了吧。”魏國的使臣往返了三次,孟嘗君堅決推辭而不去魏國. | ||
+ | 齊王聽到這個消息,君臣震恐,連忙派遣太傅帶“黃金千金、文車二駟、服劍一、封書”等物,非常隆重地向孟嘗君謝罪,請孟嘗君要“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馮諼勸孟嘗君趁機索取先王的祭器,“立宗廟于薛”。等齊國的宗廟在薛地落成后,馮諼向孟嘗君報告說:“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戰國策·齊策》)自從齊泯王罷免了孟嘗君的相位后,門下食客多離他而去。孟嘗君恢復相位后,馮諼策馬前去迎接,其他門客都未到。孟嘗君感慨地對馮諼說,自己一生好客,對待客人從來不敢有所閃失,而他們見我被罷官,卻都離我而去了。今仰賴馮諼先生得以恢復相位,門客還有什么臉面再見我呢?我如果再見到他們,“必唾其面而大辱之”。馮諼聽了忙下馬向孟嘗君叩頭,孟嘗君急下馬制止,問他是否是替其他的門客謝罪。馮諼說,不是。而是為“君之言失”。他說,任何事物發展都有自身的規律,像有生命的東西一定會死亡一樣,這是一種必然規律;“富貴多士,貧賤寡友”,這也是一種規律。趕集上市的人,清晨時都急急地趕往集市;但到日落時,人們就是經過集市,也只是甩著膀子走過去,看也不看一眼。他們不是愛好清晨,厭惡傍晚,而是因為傍晚時分,希望得到的東西,在那兒已經沒有了。您失去相位,賓客自然都離去了,您不應該因此埋怨士人,希望孟嘗君能夠“遇客如故”。孟嘗君非常感激馮諼的提醒,于是再次拜謝并接受了馮諼的建議,“敬從命矣,聞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史記·孟嘗君列傳》) | ||
+ | 馮諼有超人的智慧,極具戰略眼光。他抱著對孟嘗君高度負責的態度,積極為孟嘗君政治地位的穩定出謀劃策。在孟嘗君做齊國相國的幾十年時間里,“無纖介之禍”(《戰國策·齊策》),是與馮諼的精心謀劃分不開的。 | ||
+ | ===理解與思考=== | ||
+ | ==成語典故== |
2017年10月11日 (三) 22:00的修訂版本
目錄
七步成詩
注釋
- 嘗:曾經
- 東阿王:曹植
- 行大法:處死
- 漉:把東西浸到水中
- 菽:豆類的種稱
- 釜:鍋子
- 煎:煎熬
- 萁:豆莖
大意
- 魏文帝曹丕曾經命令東阿王曹植在七步內做一首詩,如做不成,就以重刑處罰。在曹丕的話剛結束,曹植便作詩說:「煮熟豆子拿來作羹湯,濾去豆渣作成豆汁。豆莖在鍋子底下燃燒,豆子在鍋子裡哭泣。本來就是從一個根上生出來的,為何要煎熬的如此急迫!」魏文帝聽了,滿臉羞愧
惡搞改作
- YoYo曾經命令阿嗚在十步內做一首兒歌,如做不成,就以重刑處罰。在YoYo的話剛結束,阿嗚便作兒歌說:「鴨子鴨子跳恰恰 左搖右擺 啪啪啪
翹屁股 真優雅 跌進泥巴 哇哈哈哈 變 醜小鴨!」YoYo聽了,滿心歡喜
鍾毓與鍾會
注釋
- 少:年少
- 第一個令:美
- 聞:聽說
- 第二個令:命令.吩咐
- 敕:皇帝詔書
- 曰:對....人說
- 語:告訴
大意
- 鍾毓、鍾會兄弟倆少年時就有好名聲。
十三歲時,魏文帝聽說他們倆,便對他們的父親鍾繇說: 可以叫兩個孩子來見我。於是下令賜見。 鍾毓回答說:我戒慎畏懼,所以汗水像水漿一樣流出。 文帝又問鍾會:你為甚麼不出汗? 鍾會回答說:我戒懼謹慎,所以汗水一點也無法流出。
惡搞改作
- yoyo超人、亞米少有令譽。
年十三,飛飛聞之,語其友酷比曰:「可約二友來。」於是相見。 yoyo超人有披風,飛曰:「卿何以有披風?」yoyo對曰:「用以飛行,幫助他人。」 復問亞米:「卿何以有披風?」對曰:「用以裝飾,美麗可愛。」
中國歷史五大階段簡介
階段一:共主時期
各有各的地盤,每地盤的人會派厲害的一個人做領導。當領導要去打仗,士兵會跟領導一起去攻打別國。沒事的時候領導要子民固定捐獻和送禮。
階段二:第一次大分裂
在三國、晉、南北朝。這個時期也是不停的招攬人才,改良許多的制度。
階段三:第二次大分裂
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第二帝國是隋、唐,講求穩定發展。
階段四:農牧帝國興起
游牧民族開始興起,與漢人、外國人互相爭下,與漢人、外國人輪流統治。
階段五:現代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
陳元方答客問
注釋
- 友:朋友
- 期日中:約定在中午
- 慚:慚愧不安
- 不顧:不理
- 怒:生氣
大意
-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出遊,過了約定的時刻,朋友還是沒來,太丘不等他而先走了。友人不見陳太丘便問元方:「尊大人在家嗎?」元方回答:「等你很久不來,他已經走了。」友人生氣答道:「真不是人!和人約好一起去的,卻拋下別人先走。」元方不以為然說:「你和家父約好中午一起走到了中午卻不來,是不講信用。當著兒子的面謾罵父親,更是沒有禮貌。」友人慚愧,下車想拉陳元方的手,元方逕自入門不理他。
惡搞改作
- KUKU與BILLY期行,期清晨。過晨不至,KUKU舍去,去後乃至。阿嗚時年八歲,門外騎車。客問阿嗚:「KUKU在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BILLY便怒曰:「?€?唳?隢<<^[¥<_歇^£_>]!];*&$??畾菜;:*($&*&*$@#*((&:。」阿嗚曰:「BILLY與KUKU期清晨,清晨不至,則是無信;對我罵KUKU,則是無禮。」BILLY慚,下車引之。阿嗚置之不理。
晉明帝
注釋
- 數歲:幾歲
- 洛:洛陽
- 潸然流涕:流下眼淚
- 答曰:回答說
- 舉目見日:抬頭只見太陽
大意
- 晉明帝才幾歲時,坐在父親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他洛陽那裡的消息,聽後流下了眼淚。明帝問父親因為什麼哭泣,元帝把晉朝東渡長江的意思詳細告訴了他,於是問他:「你認為長安比起太陽來哪一個遠?」明帝回答說:「太陽遠。沒聽說有人從太陽那邊來,顯然可知太陽遠。」元帝對他的回答感到驚異。第二天元帝召集許多臣僚舉行宴會,告訴他們上面這些意思,再次重新問明帝。明帝竟回答說:「太陽近。」元帝變了臉色,說:「你為什麼不同於昨天說的話呢?」明帝回答說:「抬頭只見太陽,不見長安。」
惡搞改作
- 哈哈十二歲,坐妹妹旁。有人從夢想專賣店來,妹妹問專賣店消息,潸然流涕。哈哈問何以致泣,具以店已賣出告之。因問哈哈:「汝意謂專賣店何如月遠?」答曰:「月遠。不聞人從月邊來,居然可知。」妹妹異之。明日,集親戚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月近。」妹妹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月,不見專賣店。」
捉刀英雄
注釋
- 魏:曹操
- 使:使者
- 此乃:才是
- 聞:聽
- 將見:要見
大意
- 魏武帝曹操準備接見匈奴的使臣,他自以為形貌醜陋,不足以雄震遠國,便讓崔琰代替自己,他卻握刀站立在崔季珪的床頭。接見結束後派間諜詢問匈奴的使臣說:“魏王這個人怎麼樣?”回答說:“魏王聲望很高,非同凡響,可是站在床頭那個握刀的人,這才是真正的英雄啊!”曹操聽到這話,派人追趕殺掉了這位使臣。
惡搞改作
- 瞇瞇貓將見沙漠使,自以臉弱,不能嚇遠國,使嘰哩咕嚕代,瞇瞇貓自捉刀立客廳。既畢,令YoYo問曰:「瞇瞇貓如何?」沙漠使答曰:「瞇瞇貓英俊帥氣;然客廳捉刀人,此乃英雄也。」瞇瞇貓聞之,追殺此使。
中國古代的人事制度
銓選制度
中國古代官吏銓選的途徑很多,有世襲、納貲、軍功、薦舉、郎選、恩蔭和科舉制等。主要有三個階段和三種制度,即先秦的世襲制、秦漢至魏晉南北朝的薦舉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舉制。
世襲制
亦稱世卿世祿制,盛行於夏、商、周時代。原始社會末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禪讓制破壞後,出現了「大人世及以為禮」的世襲制。世襲制的特點是王權與族權統一。它通過家族血緣關係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依血緣親疏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與官職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薦舉制
是薦舉賢才,授以官職的官吏選拔制度。舉薦的標準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衝破了先秦貴族血緣世襲制的藩籬。西漢的察舉、徵辟制的出現,是薦舉製成熟的標誌,而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敗。
科舉制
隋統一全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廢九品中正制,設秀才科。隋煬帝時又建進士科,以「試第」取士,並創立了以公開考試,擇優選才為特徵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創於隋代,形成於唐代,發展完備於宋代,強化於明代,衰落於清代,先後綿延1300多年,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的官吏主要銓選制度。其主要特點是:①公開考試,一定程度上的平等競爭。除工商隸皂倡優等人士外,不論門第等級和貧富,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均可懷牒於州縣公開報考。它衝破了魏晉以來的門閥統治,為中小地主階級的士人入仕開闢了途徑。②考試製度日趨完備。科舉即分科舉士,按科目性質又可分文舉、武舉。文舉又有制科和常科之分。制科是皇帝臨時設置考取名士的科目。常科是定期分科取士的制度。常科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各科考試方法和內容各異。考生來源也趨正規,屬京師或州縣學館的士子叫「生徒」;經地方考試及格的稱「鄉貢」。考試程序,唐代有州試和省試,宋代增加殿試,明代以後又有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殿試三年一考,由皇帝親自裁定名次,定一甲一、二、三名,稱狀元、榜眼、探花。③以文化知識為主要錄取標準。科舉考試科目不同,內容各異,但考詩賦、經義、策問、算學、法律等,都以文化知識為主。科舉制在前期有一定積極意義。明清加強了君主專制集權以後,科舉制從考試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主要表現在:①考試內容重經義,不切實用。考試命題必須依朱熹所注儒家經典四書、五經為主,並「代聖賢立言」,儒家思想成了入仕的必修課目。②以八股取士,形式死板,內容空洞,束縛人們的思想。③考題割裂,偏、難、奇、奧,加之科場舞弊,請託監臨,官場腐敗現象日益滋生。科舉制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阻礙,至清末終於被廢止(見科舉考試制度)。
任用
為保證各級官員的政治標準,歷代都重視官員選拔後的任用。秦代為保證被薦舉官員的素質,對舉者規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史記·范睢列傳》)。漢代以後對官員的任用有多種限制,朝廷對候選官員的家世、職業、財產、資歷、民族、體格及外貌都有一定要求。如秦漢以來,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限制商人為官。魏晉時期,限制寒族為高官,十六國、北魏、元及清代又對任用官員有一定的民族限制。在等級森嚴的官僚隊伍中,出身和資歷是任官時優先考慮的條件,官僚制度越完善,出身和資歷的限制越嚴格。
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這個制度,起源於秦朝,是秦始皇根據戰國時代各國的制度,取長補短設計出來的,雖然秦朝存在很短暫,但秦滅亡後,後繼的漢朝,卻還是繼承了這個制度。 公卿,在過去是權貴的象徵,或者說代名詞,三公九卿,更是權貴的代表。
三省六部制
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確立於隋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對於三省制,其中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台);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各不同時期的統治者做過一些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的調整和補充。
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的不同
三公九卿制是將行政、軍事、監察等權力合而為一,三省六部制是分門別類非常準的一個組織。
中國的資訊工具有何發展
- 共主時期:資訊工具使用刀在竹子以及竹片上刻字,當時只有貴族會讀書,所以都是皇族的人擔任。
- 第一次大分裂以及第一帝國:筆及黑色墨水已完成發展,所以更便利,有竹.邸報。貴族下去貧民教書。
- 第二次大分裂以及第二帝國:紙已完成發展,很多成本已降低,文字皆寫在紙上,或用拓印,還有報紙,而且能大量印刷,更可以裝訂。
- 農牧帝國興起:這時期也用科舉選把制度,資訊工具為:紙、印、書、小報。
- 現代化:發明報紙、電波、電腦、網路,所以做事皆便利,公職人員用公民選舉、考試以及專政。中央管制是府、院、黨、院制。
公職人員的選拔
- 中央管制採公宰臣尹。
- 春秋戰國時期公職人員皆為自我推薦,各國皆不統一,一國想比另一國強。秦漢帝國為鄉里舉選得方式選拔公職人員,中央管制採三公九卿制。
- 第二次大分裂為公職人員採九品中正,中央管制採過渡制。第二帝國時,用科舉考試選拔公職人員,採三省六部制。
將進酒
注釋
- 將進酒:屬漢樂府舊題。將:拿。將進酒選自《李太白全集》。這首大約作於天寶十一年(752)。距詩人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達八年之久。當時,他跟岑勛曾多次應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內)元丹丘家裡做客。
- 君不見:樂府中常用的一種夸語。天上來:黃河發源於青海,因那裡地勢極高,故稱。
- 高堂:指的是父母。青絲:黑髮。此句意為年邁的父母明鏡中看到了自己的白髮而悲傷。
- 得意:適意高興的時候。
- 會須:應當。會,須,皆有應當的意思。
- 岑夫子:指岑勛。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為李白的好友。
- 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 與君:給你們,為你們。君,指岑、元二人。
- 傾耳聽:一作「側耳聽」。
- 鐘鼓:富貴人家宴會中奏樂使用的樂器。饌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樣精美。饌,吃喝。玉,像玉一般美好。
- 不復醒:也有版本為「不用醒」或「不願醒」。(現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古代詩歌詩歌散文欣賞中是----但願長醉不願醒)
- 陳王:指陳思王曹植。平樂:觀名。在洛陽西門外,為漢代富豪顯貴的娛樂場所。恣:放縱,無拘無束。謔:玩笑。
- 言少錢:一作「言錢少」。
- 徑須:乾脆,只管。沽:通「酤」,買或賣,這裡指買。
- 五花馬:指名貴的馬。一說毛色作五花紋,一說頸上長毛修剪成五瓣。
- 爾:汝。銷:同「消」。
- 徑:直接。
大意
你沒見那黃河之水從天上奔騰而來,
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再也沒有回來。
你沒見那年邁的父母,對著明鏡感嘆自己的白髮,
年輕時候的滿頭青絲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時應當縱情歡樂,
莫要讓這金杯無酒空對明月。
每個人只要生下來就必有用處,
黃金千兩一揮而盡還能夠再來。
我們烹羊宰牛姑且作樂,
一次痛飲三百杯也不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別停下杯子。
我為你們高歌一曲,
請你們都來側耳傾聽:
鐘鳴饌食的豪華生活有何珍貴,
只希望長駐醉鄉不再清醒。
自古以來聖賢這兩種酒是寂寞的,
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夠留傳美名。
陳王曹植當年宴設樂平關你可知道,
斗酒萬錢也豪飲賓主盡情歡樂。
主人呀,你為何說我的錢不多?
你只管端出酒來讓我喝。
五花千里馬,千金狐皮裘,
快叫那侍兒拿去換美酒,
我和你們共同消解這萬古愁!
理解和思考
- Q:「天生我材必有用」為什麼要接「千金散盡還復來」?
A:因為一定要靠自己的才能,才可以把錢賺回來。
- Q:「惟有飲者留其名」為什麼要接「陳王昔時宴平樂」?
A:因為都在講喝酒歡樂的事。
北京話與河洛話
北京話和河洛話的差異
壹、臺灣的雙(多) 語教育政策
閩南語或古漢語曾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漢文化,也是碩果僅存的世界最古老語言之一。無論從保存臺灣母語或正統古漢語遺產觀點,都應受到藍綠兩陣營及臺灣教育當局的重視。如能正本清源,將臺灣的鄉土母語運動重新定位為恢復古漢語(也就是清朝及日治時期臺灣漢學堂或私塾所教的漢文漢語)的教育政策,在臺灣實施北京話及古漢語的雙語教學,則臺灣人的母語(閩南語或河洛語)及正統的正體漢字及漢語得以在臺灣保存。而推行臺灣母語的政策也可望與統獨的政治議題脫鉤,對增進 臺灣社會的合諧,都有百益而無一害。
由於閩南語或古漢語與北京話都使用共同的正體漢字,只要在還沒有升學壓力的小學五、六年級或國中一、二年級,進行一年或一學期的閩南語或古漢語發音教學就可。至於教材也不一定要重編,過去臺灣漢學堂或私塾都採用三字經及千字文為初級教材,約包括二千五、六百的常用漢字,可考慮採用為教材之一。由於小學五、六年級或國中一、二年級生的識字已不成問題,只要三個月至一年,都能學會標準的閩南話或臺灣河洛話,客家話也可以比照辦理。
貳、閩南話(臺灣河洛話) 或北京話(普通話)與古漢語反切注音對照表舉例:
閩南話(臺灣河洛話)與古漢語同音而北京話(普通話)與古漢語不同音;閩南話(臺灣河洛話)與古漢語的同音字,在北京話、客家話….也屬同音字。
雖然現代臺灣河洛白話有上百個外來語音,但仍保留了幾萬個漢字的古漢語語音,基本上保留了古漢語的原貌。
河洛話版將進酒的聆聽感受
聽了之後就知道是河洛話台語的文音,也知道了將進酒的詩,也得知了河洛話的語言,感覺非常的有旋律以及豐富的內容,非常好聽!
第二次大分裂時代
- Q:為什麼東漢末年政治混亂?
A:
- 國本動搖:
東漢在宦官及外戚爭權之過程中又經此兩次「黨錮之禍」,助長了宦官的氣焰,政治更趨腐敗,弄致民不聊生,因而產生黃巾之亂,雖能及時討平,但卻演變成州牧割據的局面。
- 黃巾之亂與州郡割據:
東漢自和帝以後,外戚宦官相繼亂政;桓、靈二帝時,更發生了兩次黨錮之禍,以致政治腐敗,人才凋零,國本動搖。另外,土地兼併嚴重,天災連年,故各地相繼發生民變。 靈帝時,鉅鹿人張角倡太平道,借治病傳教,在民間秘密反抗漢朝。信徒增至數十萬人,均以黃巾包頭為記,故稱作「黃巾」。 黃巾聲勢浩大,到處捕殺官吏,劫掠地主豪強。
- Q:在政治混亂,百姓生活痛苦時,什麼性質的組織,容易串連百姓,起來起義造反?
A:宗教性質的組織。
- Q:造成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是哪兩個事件?
A:董卓之亂和黃巾之亂
- Q:第二次大分裂時代的核心課題是「胡、漢關係到底該怎麼辦?」請問除了五胡十九國胡、漢互砍外,還有哪些朝代或國家提出哪些方針來解決這個問題?誰沒有成功?誰成功了?是用什麼方法成功的?
A:不好意思,您的問題我看不懂
- Q:在胡漢關係找到解答之前,即使西晉司馬家沒有內鬨(八王之亂),天下仍能維持統一嗎?試說明你的理由。
A:
- 我覺得不可能
- 因為胡人和漢人長相和生活的方式和語言太不一樣了,所以溝通非常的困難,應該很難維持統一。
- Q:在胡漢關係找到解答之前,即使前秦符堅打贏了淝水之戰,他就能夠統一天下,建立長期穩固的王朝嗎?試說明你的理由。
A:
- 不可能
- 因為前秦符堅的軍隊有很多不同的人種,所以溝通非常的困難,應該很難維持統一。
馮諼客孟嘗君
注釋
- 馮諼(xuān宣),齊國游說之士。諼,一作“煖”,《史記》又作“驩”,音皆同。 客,做門客。
孟嘗君,齊國貴族,姓田名文,齊閔王時為相。其父田嬰在齊宣王時為相,并受封于薛,故本篇中有"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之說。田嬰死后,田文襲封地,封號為孟嘗君。孟嘗君好養士,據說有門客三千,成為以養士而著稱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其中還有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
- 存,生存,生活。
- 屬,通"囑",囑咐。
- 寄食門下,在孟嘗君門下作食客。
- 好,愛好,擅長,喜好。
- 諾,答應聲。
- 以,因為,因為孟嘗君的態度而輕視馮諼。
- 能,才能,本事。
- 賤,輕視,看不起。
- 食,通飼,給人吃。
- 草具,粗劣的飯菜。具,供置,也能作酒肴。
- 居有頃,過了不久。
- 鋏,劍。
- 歸來,離開,回來。乎,語氣詞。
- 比,和……一樣,等同于。
- 為之駕,為他配車。
- 揭,舉。
- 過,拜訪。
- 客我,待我以客,厚待我。即把我當上等門客看待。
- 歸來,回去。
- 彈,敲打。
- 無以為家,沒有能力養家。
- 惡,討厭。
- 給,供給。
- 出記,出了一個文告。記,賬冊,古代一種公文文種。
- 計會,會計。
- 習,熟悉。
- 責,同”債“。債的本字。
- 署,署名,簽名。(可見"記"不能作帳冊,而當做告示。)
- 負,辜負,對不住。實際意思是沒有發現它的才干。
- 謝,道歉。
- 倦于事,忙于事務,疲勞不堪。
- 憒于憂,憂愁思慮太多,心思煩亂。憒,同“潰”,亂。
- 懧愚,懦弱無能。懧,同懦。
- 沉,沉浸,埋頭于。
- 開罪,得罪。
- 不羞,不以為羞。
- 約車治裝,準備車馬、整理行裝。約,纏束,約車即套車。
- 券契,債契。債務關系人雙方各持一半為憑。古時契約寫在竹簡或木簡上,分兩半,驗證時,合起來查對,故后有合券之說。
- 市,買。
- 反,同”返“,返回。
- 寡有,沒有。
- 驅,趕著車。 之,往。
- 當償者:應當還債的人。
- 合券,驗合債券。可知前面應解為“債務契約”。古代契約分為兩半,立約雙方各執其一。
- 矯命,假托(孟嘗君)命令。
- 按:此節描述《史記》更合情理。
- 疾,迅速。
- 晨而求見。見,謁見。
- 下陳,堂下,后室。
- 區區,少,小,此亦隱指放債之利。
- 拊愛,愛撫。拊,同“撫”,撫育,撫慰。
- 子其民,視民如子。
- 賈,做買賣。賈利之,做買賣獲利。(不必視為名詞作商人解。)
- 說,通“悅”。
- 休矣,算了吧。
- 后期年,一周年之后。期年,整整一年。
- 齊王,齊湣王。《史記·孟嘗君列傳》:“齊(湣)王惑于秦、楚之毀,以為孟嘗君各高其主,而擅齊國之權,遂廢孟嘗君。”所謂“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是托詞。
- 就國,回自己的封地。國,指孟嘗君的封地薛。
- 顧,回顧,旁顧。
- 乘,古代四馬一車為一乘,亦可泛指車。
- 窟,洞。
- 梁,大梁,魏的國都。惠王,梁惠王,魏武侯之子。
- 放,放逐。
- 虛上位,把上位(宰相之位)空出來。
- 先驅,驅車在前。
- 重幣,貴重的財物禮品。
- 顯使,地位顯要的使臣。
- 三反,先后多次往返。反,同“返”。
- 固辭,堅決辭謝。
- 太傅,官名,為輔弼國君之官。掌制定頒行禮法。
- 赍,帶著,抱著
- 文車,文飾華美的車輛。
- 駟,四馬駕的車,比較:乘不一定是四馬,駟一定是四馬。
- 服劍,佩劍。
- 不祥,意為糊涂。 一說不善,沒有福氣。
- 封書,寫信,古代書信用封泥加印,故曰封書。
- 謝,賠禮道歉。
- 不祥,通詳,審慎,不詳即失察。
- 被,遭受。
- 被于宗廟之祟,遭受祖宗神靈降下的災禍。被,同“披”,遭受。
- 沉于諂諛之臣,被阿諛奉承的奸臣所迷惑。
- 不足為,不值得你看重并輔助。一說無所作為。
- 顧,顧念。
- 姑,姑且。萬人,指全國百姓。
- 纖介,介同芥,纖絲與草籽,比喻極微小。
大意
齊國有一人叫馮諼。因為太窮而不能養活自己。他便托人告訴孟嘗君,表示意愿在他的門下寄居為食客。孟嘗君問他有什么擅長。回答說沒有什么擅長。又問他有什么本事?回答說也沒有什么本事。孟嘗君聽了后笑了笑,但還是接受了他(《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旁邊的人認為孟嘗君看不起馮諼,就讓他吃粗劣的飯菜。(按照孟嘗君的待客慣例,門客按能力分為三等:上等(車客)出有車;中等(門下之客)食有魚;下等(草具之客)食無魚。)過了一段時間,馮諼倚著柱子彈著自己的劍,唱道:“長劍我們回去吧!沒有魚吃。”左右的人把這事告訴了孟嘗君。孟嘗君說:“讓他吃魚,按照中等門客的生活待遇。”又過了一段時間,馮諼彈著他的劍,唱道:“長劍我們回去吧!外出沒有車子。”左右的人都取笑他,并把這件事告訴給孟嘗君。孟嘗君說:“給他車子,按照上等門客的生活待遇。”馮諼于是乘坐他的車,高舉著他的劍,去拜訪他的朋友,十分高興地說:“孟嘗君待我為上等門客。”此后不久,馮諼又彈著他的劍,唱道:“長劍我們回去吧!沒有能力養家。”此時,左右的手下都開始厭惡馮諼,認為他貪得無厭。而孟嘗君聽說此事后問他:“馮公有親人嗎?”馮諼說:“家中有老母親。”于是孟嘗君派人供給他母親吃用,不使她感到缺乏。于是從那之后。馮諼不再唱歌。 后來,孟嘗君拿出記事的本子來詢問他的門客:“誰熟習會計的事?”馮諼在本上署了自己的名,并簽上一個“能”字。孟嘗君見了名字感到很驚奇,問:“這是誰呀?”左右的人說:“就是唱那‘長鋏歸來’的人。”孟嘗君笑道:“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虧待了他,還沒見過面呢!”他立即派人請馮諼來相見,當面賠禮道:“我被瑣事搞得精疲力竭,被憂慮攪得心煩意亂;加之我懦弱無能,整天埋在國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而您卻并不見怪,倒愿意往薛地去為我收債,是嗎?”馮諼回答道:“愿意去。”于是套好車馬,整治行裝,載上契約票據動身了。辭行的時候馮諼問:“債收完了,買什么回來?”孟嘗君說:“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 馮諼趕著車到薛,派官吏把該還債務的百姓找來核驗契據。核驗完畢后,他假托孟嘗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債款賞賜給欠債人,并當場把債券燒掉。百姓都高呼“萬歲”。 馮諼趕著車,馬不停蹄,直奔齊都,清晨就求見孟嘗君。馮諼回得如此迅速,孟嘗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見他,問道:“債都收完了嗎?怎么回得這么快?”馮諼說:“都收了。”“買什么回來了?”孟嘗君問。馮諼回答道:“您曾說‘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慮您宮中積滿珍珠寶貝,外面馬房多的是獵狗、駿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過是‘仁義’罷了,所以我用債款為您買了‘仁義’。”孟嘗君道:“買仁義是怎么回事?”馮諼道:“現在您不過有塊小小的薛邑,如果不撫愛百姓,視民如子,而用商賈之道向人民圖利,這怎行呢?因此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債款賞賜給百姓,順便燒掉了契據,以至百姓歡呼‘萬歲’,這就是我用來為您買義的方式啊。”孟嘗君聽后很不快地說:“嗯,先生,算了吧。” 過了一年,齊閔王對孟嘗君說:“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當作我的臣子。”孟嘗君只好到他的領地薛去。還差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攜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嘗君到來。孟嘗君見此情景,回頭看著馮諼道:“您為我買的‘義’,今天才見到作用了。” 馮諼說:“狡猾機靈的兔子有三個洞才能免遭死患,現在您只有一個洞,還不能高枕無憂,請讓我再去為您挖兩個洞吧。”孟嘗君應允了,就給了五十輛車子,五百斤黃金。馮諼往西到了魏國,他對惠王說:“現在齊國把他的大臣孟嘗君放逐到國外去,哪位諸侯先迎住他,就可使自己的國家富庶強盛。”于是惠王把相位空出來,把原來的相國調為上將軍,并派使者帶著千斤黃金,百輛車子去聘請孟嘗君。馮諼先趕車回去,告誡孟嘗君說:“黃金千斤,這是很重的聘禮了;百輛車子,這算顯貴的使臣了。齊國君臣大概聽說這事了吧。”魏國的使臣往返了三次,孟嘗君堅決推辭而不去魏國. 齊王聽到這個消息,君臣震恐,連忙派遣太傅帶“黃金千金、文車二駟、服劍一、封書”等物,非常隆重地向孟嘗君謝罪,請孟嘗君要“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馮諼勸孟嘗君趁機索取先王的祭器,“立宗廟于薛”。等齊國的宗廟在薛地落成后,馮諼向孟嘗君報告說:“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戰國策·齊策》)自從齊泯王罷免了孟嘗君的相位后,門下食客多離他而去。孟嘗君恢復相位后,馮諼策馬前去迎接,其他門客都未到。孟嘗君感慨地對馮諼說,自己一生好客,對待客人從來不敢有所閃失,而他們見我被罷官,卻都離我而去了。今仰賴馮諼先生得以恢復相位,門客還有什么臉面再見我呢?我如果再見到他們,“必唾其面而大辱之”。馮諼聽了忙下馬向孟嘗君叩頭,孟嘗君急下馬制止,問他是否是替其他的門客謝罪。馮諼說,不是。而是為“君之言失”。他說,任何事物發展都有自身的規律,像有生命的東西一定會死亡一樣,這是一種必然規律;“富貴多士,貧賤寡友”,這也是一種規律。趕集上市的人,清晨時都急急地趕往集市;但到日落時,人們就是經過集市,也只是甩著膀子走過去,看也不看一眼。他們不是愛好清晨,厭惡傍晚,而是因為傍晚時分,希望得到的東西,在那兒已經沒有了。您失去相位,賓客自然都離去了,您不應該因此埋怨士人,希望孟嘗君能夠“遇客如故”。孟嘗君非常感激馮諼的提醒,于是再次拜謝并接受了馮諼的建議,“敬從命矣,聞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史記·孟嘗君列傳》) 馮諼有超人的智慧,極具戰略眼光。他抱著對孟嘗君高度負責的態度,積極為孟嘗君政治地位的穩定出謀劃策。在孟嘗君做齊國相國的幾十年時間里,“無纖介之禍”(《戰國策·齊策》),是與馮諼的精心謀劃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