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簡史: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新頁面: 分類:簡史 ===印度河谷文明=== *以「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個遺址為代表。 *在公元前2200左右達到高峰後,便逐漸衰落滅亡了。...)
 
吠陀文明
第 13 行: 第 13 行:
 
*吠陀是「知識」、「啟示」的意思。
 
*吠陀是「知識」、「啟示」的意思。
 
*早期文化中心是恆河流域,從印度北部慢慢南移,在南移的過程中接觸到印度河文明的殘餘。這其中也許有局部的戰爭,但是雅利安遷徙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落卻是平行的關係。
 
*早期文化中心是恆河流域,從印度北部慢慢南移,在南移的過程中接觸到印度河文明的殘餘。這其中也許有局部的戰爭,但是雅利安遷徙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落卻是平行的關係。
*建立把人劃分等級的種姓制度:婆羅門(祭司)、剎帝利(國王與戰士)、吠舍(農人或牧人)、首陀羅(奴僕)。賤民則更低。
+
*崇拜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神的婆羅門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靈的早期吠陀信仰。
 +
*婆羅門教建立把人劃分等級的種姓制度:婆羅門(祭司)、剎帝利(國王與戰士)、吠舍(農人或牧人)、首陀羅(奴僕)。賤民多由罪犯、戰俘或是跨種姓婚姻者及其後裔組成,地位則更低。
 +
*婆羅門教三特點:
 +
*#吠陀天啟。
 +
*#婆羅門至上。
 +
*#祭祀萬能。
 +
====鐵器發明與宗教改革====
 +
*西元前八世紀鐵器發明,之後印度進入列國時代。
 +
*西元約前600年~約前300年印度進入十六雄國時期,其中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
 +
*#十六雄國中的拘薩羅的藩屬國迦毗羅衛國即是釋迦牟尼的故鄉。
 +
*#迦毗羅衛國為釋迦族,釋迦牟尼之父凈飯王,為迦毗羅衛城推選出來的執政官,是一位剎帝利王。
 +
*#拘薩羅國王命迦毗羅衛城的釋迦族(釋迦牟尼佛的宗族)送一名公主入宮和親。釋迦族違命,以一美婢偽稱公主,是為茉利夫人。茉利夫人與拘薩羅的國王生下了王子毘琉璃。
 +
*#毘琉璃王子少年時,至釋迦族中聚會,被譏為「婢女之子」,毘琉璃忿怒,誓言報復,二十歲時發動兵變,流放了自己的父王,自行即位,是為毘琉璃王。
 +
*#毘琉璃王想起舊恨,進兵迦毗羅衛城。釋迦牟尼佛力阻三次,最後仍然無法阻擋。釋迦族人遭到毘琉璃王殘虐屠殺,終於滅亡。
 +
*#佛弟子目犍連尊者,欲以神通保衛釋迦族人。佛祖哀示,以此為前世因果,而釋迦族今生又不慎再惹怨怒,毘琉璃王殺意堅決,已不可救。
 +
*#毘琉璃王攻破迦毗羅衛城,釋迦族被戰象踐踏,男子盡滅,毘琉璃王將五百名釋迦族婦女召在一起,準備姦淫,婦女們叱罵毘琉璃王,最後毘琉璃王將這五百名婦女斬斷手足,全部活埋,並以大火毀滅迦毗羅衛城。
 +
*#拘薩羅國最後在公元前4世紀也被摩揭陀國併吞。
 +
*在列國征戰中,剎帝利的地位上升,不甘再居於祭司之下。
 +
*宗教上發生改革,佛教,耆那教(所有的生物都是在業的束縛中,沒有創造神、保護神、破壞神)皆否定婆羅門教三特點。
 +
===亞歷山大入侵與孔雀王朝===
 +
*西元前三世紀亞歷山大的入侵印度,亞歷山大對印度西北部地區的侵略在印度文獻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然而它可能對孔雀王朝的興起起了助推作用。
 +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
 +
*旃陀羅笈多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他在位後期擊退了亞洲最強有力的希臘統治者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
 +
*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除了極南端的一些國家以外整個印度都在形式上統一於帝國政權之下了。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廣泛進行傳教活動。
 +
*在阿育王去世之後,印度恢復列國時代的那種分裂狀態。
 +
===各族入侵與貴霜帝國===
 +
*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建立許多國家。
 +
*大月氏人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是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國(羅馬帝國、安息、貴霜帝國和漢朝)之一。
 +
*貴霜時代的寶貴產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羅藝術。
 +
===笈多王朝===

2015年11月26日 (四) 18:35的修訂版本


印度河谷文明

  • 以「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個遺址為代表。
  • 在公元前2200左右達到高峰後,便逐漸衰落滅亡了。
  • 找不到崇拜君王及宮殿之類的痕跡,可能是因為印度河文明的政府是以信仰來管理人民。
  • 古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都把錢財拿來蓋寺廟和宮殿普通民眾的房子簡陋矮小,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普通住家卻非常有特色:磚造,各家都有發達的衛生設備,有水井、浴室、廁所、下水道,而且各家的下水道都會連在一起集中流入地下的化糞池。

吠陀文明

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 大約公元前2000年開始,雅利安人,從中亞某處遷徙到印度。
  • 雅利安是梵文「高貴」的意思。
  • 吠陀是「知識」、「啟示」的意思。
  • 早期文化中心是恆河流域,從印度北部慢慢南移,在南移的過程中接觸到印度河文明的殘餘。這其中也許有局部的戰爭,但是雅利安遷徙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落卻是平行的關係。
  • 崇拜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神的婆羅門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靈的早期吠陀信仰。
  • 婆羅門教建立把人劃分等級的種姓制度:婆羅門(祭司)、剎帝利(國王與戰士)、吠舍(農人或牧人)、首陀羅(奴僕)。賤民多由罪犯、戰俘或是跨種姓婚姻者及其後裔組成,地位則更低。
  • 婆羅門教三特點:
    1. 吠陀天啟。
    2. 婆羅門至上。
    3. 祭祀萬能。

鐵器發明與宗教改革

  • 西元前八世紀鐵器發明,之後印度進入列國時代。
  • 西元約前600年~約前300年印度進入十六雄國時期,其中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
    1. 十六雄國中的拘薩羅的藩屬國迦毗羅衛國即是釋迦牟尼的故鄉。
    2. 迦毗羅衛國為釋迦族,釋迦牟尼之父凈飯王,為迦毗羅衛城推選出來的執政官,是一位剎帝利王。
    3. 拘薩羅國王命迦毗羅衛城的釋迦族(釋迦牟尼佛的宗族)送一名公主入宮和親。釋迦族違命,以一美婢偽稱公主,是為茉利夫人。茉利夫人與拘薩羅的國王生下了王子毘琉璃。
    4. 毘琉璃王子少年時,至釋迦族中聚會,被譏為「婢女之子」,毘琉璃忿怒,誓言報復,二十歲時發動兵變,流放了自己的父王,自行即位,是為毘琉璃王。
    5. 毘琉璃王想起舊恨,進兵迦毗羅衛城。釋迦牟尼佛力阻三次,最後仍然無法阻擋。釋迦族人遭到毘琉璃王殘虐屠殺,終於滅亡。
    6. 佛弟子目犍連尊者,欲以神通保衛釋迦族人。佛祖哀示,以此為前世因果,而釋迦族今生又不慎再惹怨怒,毘琉璃王殺意堅決,已不可救。
    7. 毘琉璃王攻破迦毗羅衛城,釋迦族被戰象踐踏,男子盡滅,毘琉璃王將五百名釋迦族婦女召在一起,準備姦淫,婦女們叱罵毘琉璃王,最後毘琉璃王將這五百名婦女斬斷手足,全部活埋,並以大火毀滅迦毗羅衛城。
    8. 拘薩羅國最後在公元前4世紀也被摩揭陀國併吞。
  • 在列國征戰中,剎帝利的地位上升,不甘再居於祭司之下。
  • 宗教上發生改革,佛教,耆那教(所有的生物都是在業的束縛中,沒有創造神、保護神、破壞神)皆否定婆羅門教三特點。

亞歷山大入侵與孔雀王朝

  • 西元前三世紀亞歷山大的入侵印度,亞歷山大對印度西北部地區的侵略在印度文獻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然而它可能對孔雀王朝的興起起了助推作用。
  •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
  • 旃陀羅笈多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他在位後期擊退了亞洲最強有力的希臘統治者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
  • 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除了極南端的一些國家以外整個印度都在形式上統一於帝國政權之下了。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廣泛進行傳教活動。
  • 在阿育王去世之後,印度恢復列國時代的那種分裂狀態。

各族入侵與貴霜帝國

  • 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建立許多國家。
  • 大月氏人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是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國(羅馬帝國、安息、貴霜帝國和漢朝)之一。
  • 貴霜時代的寶貴產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羅藝術。

笈多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