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山、水、半島) |
(→美洲GIS) |
||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8次版本) | |||
第 1 行: | 第 1 行: | ||
[[分類:世界史地]] | [[分類:世界史地]] | ||
+ | ===板塊運動=== | ||
+ | *[[古代陸塊分布]] | ||
+ | *[[盤古大陸到今天]] | ||
+ | |||
===美洲GIS=== | ===美洲GIS=== | ||
− | *[http://jendo.org/~ | + | *[http://jendo.org/~thisNasAdmin/America.html 美洲] |
*google map 找「美洲」 | *google map 找「美洲」 | ||
第 42 行: | 第 46 行: | ||
===地球造陸運動(美洲)=== | ===地球造陸運動(美洲)=== | ||
+ | *紐約曼哈頓下方堅硬的岩層富含藍晶石,這是三億年前形成的。 | ||
+ | *4 億 3 千萬年前,南北美聚合成盤古大陸。 | ||
+ | *大峽谷切出 15 億年前的地層。可以看到 3 億年前,濕沼澤在陸塊聚合過程中變乾。 | ||
+ | *大峽谷曾是沙漠,當陸塊聚合成盤古大陸,海風吹不進大陸中央,於是爬蟲類演化出:體內受精、有硬殼包覆的卵取代兩生類的果凍狀卵、用鱗片防止水分散失。 | ||
+ | *2 億年前地函熱柱撕開盤古大陸,導致第三次大滅絕(二疊紀-三疊紀),氣候劇變消滅了大約 96% 海洋生物的種,以及約 70% 陸地生物(包括昆蟲)的物種。 | ||
+ | *大西洋中洋脊現在仍繼續將兩邊的板塊推開。 | ||
+ | *9500 萬年前另一根地函熱柱再撕開非洲和南美。 | ||
+ | *太平洋板塊潛沒到安地斯山下面,海水把金屬礦帶到安地斯山下方。 | ||
+ | *安地斯山長 7000 公里,將鹽沼推高,玻里維亞佔有全球 50% 的鋰儲存量。 | ||
+ | *本來南美的河流向西、北、東流的都有,但因安地斯山持續抬高,形成亞馬遜河流域,流入大西洋。 | ||
+ | *因為在高原上,羊駝具有最高的紅血球量。 | ||
+ | *3000 萬年前南北美接通,羊駝南下,並在北美滅絕。 | ||
+ | *玉米、馬玲薯、巧克力(來自可可),是起源於美洲但風行全世界的食品。 |
2021年7月3日 (六) 16:06的最新修訂版本
板塊運動
美洲GIS
- 美洲
- google map 找「美洲」
空白圖
山、水、半島
- 落磯山
- 安地斯山
- 阿帕拉契山
- 阿拉斯加半島
- 拉布拉多半島
- 佛羅里達半島
- 下加利福尼亞半島
- 猶加敦半島
- 五大湖
- 密西西比河
- 亞馬遜河
- 西北通道(從東京到紐約走西北通道(紅色)與走巴拿馬運河(綠色)比較)
- 哈德森灣
- 墨西哥灣
- 加勒比海
國家
- 加拿大
- 美國
- 墨西哥
- 巴拿馬
- 古巴
- 海地
- 委內瑞拉
- 哥倫比亞
- 厄瓜多爾
- 秘魯
- 智利
- 巴西
- 玻利維亞
- 巴拉圭
- 烏拉圭
- 阿根廷
地球造陸運動(美洲)
- 紐約曼哈頓下方堅硬的岩層富含藍晶石,這是三億年前形成的。
- 4 億 3 千萬年前,南北美聚合成盤古大陸。
- 大峽谷切出 15 億年前的地層。可以看到 3 億年前,濕沼澤在陸塊聚合過程中變乾。
- 大峽谷曾是沙漠,當陸塊聚合成盤古大陸,海風吹不進大陸中央,於是爬蟲類演化出:體內受精、有硬殼包覆的卵取代兩生類的果凍狀卵、用鱗片防止水分散失。
- 2 億年前地函熱柱撕開盤古大陸,導致第三次大滅絕(二疊紀-三疊紀),氣候劇變消滅了大約 96% 海洋生物的種,以及約 70% 陸地生物(包括昆蟲)的物種。
- 大西洋中洋脊現在仍繼續將兩邊的板塊推開。
- 9500 萬年前另一根地函熱柱再撕開非洲和南美。
- 太平洋板塊潛沒到安地斯山下面,海水把金屬礦帶到安地斯山下方。
- 安地斯山長 7000 公里,將鹽沼推高,玻里維亞佔有全球 50% 的鋰儲存量。
- 本來南美的河流向西、北、東流的都有,但因安地斯山持續抬高,形成亞馬遜河流域,流入大西洋。
- 因為在高原上,羊駝具有最高的紅血球量。
- 3000 萬年前南北美接通,羊駝南下,並在北美滅絕。
- 玉米、馬玲薯、巧克力(來自可可),是起源於美洲但風行全世界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