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優社群規劃: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核心小組】) |
|||
(未顯示2位用戶所作出之23次版本) | |||
第 1 行: | 第 1 行: | ||
[[分類:均優]]__NOTOC__ | [[分類:均優]]__NOTOC__ | ||
==【社群】== | ==【社群】== | ||
− | === | + | ===一、Why?=== |
+ | |||
+ | #網路(含金量低)->社群(透過社群過濾,含金量較高)->生涯所需資源 | ||
+ | #目前尚未有跨世代、跨領域、跨體制內外的教育社群,期盼能聚集有「均優」思維的有志之士,一同探討教育並做出實踐。 | ||
+ | ===一、目標=== | ||
#擴展:吸納更多各世代認同均優思維,且關心教育之人士 | #擴展:吸納更多各世代認同均優思維,且關心教育之人士 | ||
#強化:加強曾參與振鐸相關活動、計畫者之間的連結 | #強化:加強曾參與振鐸相關活動、計畫者之間的連結 | ||
#深化:透過社群相互激盪,覺察與反思教育 | #深化:透過社群相互激盪,覺察與反思教育 | ||
− | # | + | #進化:從社群中找到夥伴或議題,共同發起或參與組課/教育行動/專案 |
− | === | + | ===二、社群主軸=== |
+ | #學習型社群:提供網際網路與個人學習生涯的中介者,即為社群所共創的資源池 | ||
+ | #發揮影響力的社群:思考與商量教育的當務之急與焦點為何(刺破牛皮的刀尖要指向何方)。 | ||
+ | #交流互助的社群:社群參與者跨域跨齡跨界跨境,並以每年均優學習論壇變成大型合夥人聚會。 | ||
+ | ===三、核心精神:(待核心小組討論)=== | ||
#均優思維 | #均優思維 | ||
− | # | + | #學習思維 |
− | === | + | ===四、受眾=== |
#年齡:15~65 歲 | #年齡:15~65 歲 | ||
− | # | + | #身份:學生、教育工作者、家長、對教育關心者 |
#邀約的優先順序: | #邀約的優先順序: | ||
#*(1)振鐸學會成員、自主學習培力學員 | #*(1)振鐸學會成員、自主學習培力學員 | ||
第 18 行: | 第 26 行: | ||
#*(4)教育創新單位、個人 | #*(4)教育創新單位、個人 | ||
#*(5)對教育/均優思維有興趣者 | #*(5)對教育/均優思維有興趣者 | ||
− | === | + | ===四、社群功能=== |
#自由交流:與各世代對於教育的觀察與想法 | #自由交流:與各世代對於教育的觀察與想法 | ||
− | # | + | #*資源分享 |
− | === | + | #*人脈資源連結 |
− | + | #*發問及分享想法 | |
− | + | #*教育各領域/議題討論 | |
+ | #協作行動: | ||
+ | #*認識跨界跨齡教育夥伴 | ||
+ | #*參與振鐸學會計畫或其他專案 | ||
+ | #*發起專案並找夥伴協作共創,包含籌劃均優學習論壇等。 | ||
+ | ===五、作法=== | ||
+ | ====(一)網路社群==== | ||
+ | 將使用網路社交平台作,連結跨世代社群成員 | ||
+ | |||
+ | '''網路社交平台比較:''' | ||
<table style='width:80%' class=nicetable> | <table style='width:80%' class=nicetable> | ||
<tr><th style='width:10%'>項目</th><th style='width:20%'>Discord</th><th style='width:20%'>Slack</th></tr> | <tr><th style='width:10%'>項目</th><th style='width:20%'>Discord</th><th style='width:20%'>Slack</th></tr> | ||
<tr><th>介面</th><th>介面詳細但相對比較亂和複雜</th><th>界面乾淨且易於使用,非常適合那些難以適應新軟體的人。且可自訂主題。</th></tr> | <tr><th>介面</th><th>介面詳細但相對比較亂和複雜</th><th>界面乾淨且易於使用,非常適合那些難以適應新軟體的人。且可自訂主題。</th></tr> | ||
− | <tr><th>免費版功能</th>< | + | <tr><th>免費版功能</th><td>Discord 大多數為 free 用戶,可得無上限的消息、最多 8 人的視頻會議和 8 MB 的文件上傳。</td><td>Slack Free,可搜索最近的 10,000 條消息、連接 10 個應用程序、共享文件以及使用一對一的語音和視頻通話。</td></tr> |
<tr><th>使用者輪廓</th><th>多為學生、電玩族、工程師使用</th><th>多為公司等組織使用</th></tr> | <tr><th>使用者輪廓</th><th>多為學生、電玩族、工程師使用</th><th>多為公司等組織使用</th></tr> | ||
<tr><th>訊息傳送方式</th><th>語音功能勝於文字</th><th>文字功能較強</th></tr> | <tr><th>訊息傳送方式</th><th>語音功能勝於文字</th><th>文字功能較強</th></tr> | ||
− | <tr><th> | + | <tr><th>登入條件</th><td>相較於 Slack 以 Workspace 為單位,Discord 的單位是 Server (伺服器)。提供電子郵件、設定好帳戶密碼,並經過認證後,就可以登入既有的 Server 了。</td><td>需要申請 Slack 會員。登入 Slack 前,須提供既有的 Workspace (工作空間)名稱,或是建立一個全新的 Workspace 。想進入既有的 Workspace ,需要事先設定好權限或獲得邀請函才能登入。</td></tr> |
<tr><th>可擴展的功能</th><th>能夠自行寫程式開發新功能</th><th>有提供不同應用程式下載</th></tr> | <tr><th>可擴展的功能</th><th>能夠自行寫程式開發新功能</th><th>有提供不同應用程式下載</th></tr> | ||
− | + | </table>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 | [https://wpjian.com/zh-tw/tips/2021103150273.html Slack 與 Discord:哪個聊天應用程序更適合您的團隊?] | + | #[https://wpjian.com/zh-tw/tips/2021103150273.html Slack 與 Discord:哪個聊天應用程序更適合您的團隊?] |
− | [https://www.pm-mag.net/article/article_content.aspx?Tid=1097 保持高度溝通 團隊協作工具哪個好?] | + | #[https://www.pm-mag.net/article/article_content.aspx?Tid=1097 保持高度溝通 團隊協作工具哪個好?] |
+ | ====(二)實體活動:==== | ||
+ | #每一季舉辦一次小均優 | ||
+ | #每年舉辦一次均優學習論壇,並由社群召集籌備小組 | ||
− | + | ====(三)溫養各種教育倡議專案:==== | |
− | # | + | 支持由「均優 2.0 工作小組 / 或執秘」(此事待定)通過的專案,讓社群因專案有更多交流與連結的契機 |
+ | #組課共學(urclass.net) | ||
+ | |||
+ | ===六、治理模式=== | ||
==【核心小組】== | ==【核心小組】== | ||
− | # | + | 簡則?權責大致相當,初期權可比責稍大一點。多出來的部分如何吸收?後期,責須較權稍大一些。 |
− | # | + | |
+ | #權若大於責,佔位者增加,最後就不會由「對」的人共同決定 | ||
+ | #責若大於權,若只大一點,會是「對」的人佔位;責若大於權過多,組合會撐不下去。 | ||
+ | |||
+ | 怡廷初步設想的職責: | ||
+ | #規劃初期社群治理機制 | ||
+ | #協助社群永續發展 | ||
+ | |||
+ | 成員:丁志仁、林怡廷、陳東玉、王肝臟、盧駿逸、陳震宇、羊正鈺、楊逸帆、 | ||
+ | |||
+ | 治理機制: | ||
+ | #使用的社群平台討論: | ||
+ | #誰來提供驅動討論、協調、執行的生活 priority ? |
2022年8月25日 (四) 08:18的最新修訂版本
【社群】
一、Why?
- 網路(含金量低)->社群(透過社群過濾,含金量較高)->生涯所需資源
- 目前尚未有跨世代、跨領域、跨體制內外的教育社群,期盼能聚集有「均優」思維的有志之士,一同探討教育並做出實踐。
一、目標
- 擴展:吸納更多各世代認同均優思維,且關心教育之人士
- 強化:加強曾參與振鐸相關活動、計畫者之間的連結
- 深化:透過社群相互激盪,覺察與反思教育
- 進化:從社群中找到夥伴或議題,共同發起或參與組課/教育行動/專案
二、社群主軸
- 學習型社群:提供網際網路與個人學習生涯的中介者,即為社群所共創的資源池
- 發揮影響力的社群:思考與商量教育的當務之急與焦點為何(刺破牛皮的刀尖要指向何方)。
- 交流互助的社群:社群參與者跨域跨齡跨界跨境,並以每年均優學習論壇變成大型合夥人聚會。
三、核心精神:(待核心小組討論)
- 均優思維
- 學習思維
四、受眾
- 年齡:15~65 歲
- 身份:學生、教育工作者、家長、對教育關心者
- 邀約的優先順序:
- (1)振鐸學會成員、自主學習培力學員
- (2)過往參與振鐸相關活動與計畫者
- (3)實驗教育親師生
- (4)教育創新單位、個人
- (5)對教育/均優思維有興趣者
四、社群功能
- 自由交流:與各世代對於教育的觀察與想法
- 資源分享
- 人脈資源連結
- 發問及分享想法
- 教育各領域/議題討論
- 協作行動:
- 認識跨界跨齡教育夥伴
- 參與振鐸學會計畫或其他專案
- 發起專案並找夥伴協作共創,包含籌劃均優學習論壇等。
五、作法
(一)網路社群
將使用網路社交平台作,連結跨世代社群成員
網路社交平台比較:
項目 | Discord | Slack |
---|---|---|
介面 | 介面詳細但相對比較亂和複雜 | 界面乾淨且易於使用,非常適合那些難以適應新軟體的人。且可自訂主題。 |
免費版功能 | Discord 大多數為 free 用戶,可得無上限的消息、最多 8 人的視頻會議和 8 MB 的文件上傳。 | Slack Free,可搜索最近的 10,000 條消息、連接 10 個應用程序、共享文件以及使用一對一的語音和視頻通話。 |
使用者輪廓 | 多為學生、電玩族、工程師使用 | 多為公司等組織使用 |
訊息傳送方式 | 語音功能勝於文字 | 文字功能較強 |
登入條件 | 相較於 Slack 以 Workspace 為單位,Discord 的單位是 Server (伺服器)。提供電子郵件、設定好帳戶密碼,並經過認證後,就可以登入既有的 Server 了。 | 需要申請 Slack 會員。登入 Slack 前,須提供既有的 Workspace (工作空間)名稱,或是建立一個全新的 Workspace 。想進入既有的 Workspace ,需要事先設定好權限或獲得邀請函才能登入。 |
可擴展的功能 | 能夠自行寫程式開發新功能 | 有提供不同應用程式下載 |
參考資料:
(二)實體活動:
- 每一季舉辦一次小均優
- 每年舉辦一次均優學習論壇,並由社群召集籌備小組
(三)溫養各種教育倡議專案:
支持由「均優 2.0 工作小組 / 或執秘」(此事待定)通過的專案,讓社群因專案有更多交流與連結的契機
- 組課共學(urclass.net)
六、治理模式
【核心小組】
簡則?權責大致相當,初期權可比責稍大一點。多出來的部分如何吸收?後期,責須較權稍大一些。
- 權若大於責,佔位者增加,最後就不會由「對」的人共同決定
- 責若大於權,若只大一點,會是「對」的人佔位;責若大於權過多,組合會撐不下去。
怡廷初步設想的職責:
- 規劃初期社群治理機制
- 協助社群永續發展
成員:丁志仁、林怡廷、陳東玉、王肝臟、盧駿逸、陳震宇、羊正鈺、楊逸帆、
治理機制:
- 使用的社群平台討論:
- 誰來提供驅動討論、協調、執行的生活 prior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