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文選/景緻: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參考資料
《王維·山居秋暝》
 
(未顯示2位用戶所作出之53次版本)
第 1 行: 第 1 行:
 
[[分類:文言識讀]]
 
[[分類:文言識讀]]
 
==課文==
 
==課文==
===蒹葭===
+
===《詩經·小雅·鹿鳴》===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
呦(ㄧㄡ)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ㄎㄨㄤ)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萋萋 一作:悽悽)
+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ㄏㄠ)。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ㄊㄧㄠ),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ㄓˇ)酒,嘉賓式燕以敖。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ㄑㄧㄣˊ)。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ㄓㄢˋ)。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
 
 +
===《王維·山居秋暝(ㄇㄧㄥˊ)》===
 +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ㄨㄢˇ)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
 
 +
===《歐陽修·采桑子·其四》===
 +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ㄌㄨㄥˊ)。雙燕歸來細雨中。
 +
 
 +
===《白樸·沉醉東風·漁父詞》===
 +
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ㄌㄨˋ)灘頭。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點秋江白鷺沙鷗。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
  
 
==翻譯==
 
==翻譯==
===蒹葭===
+
===《詩經·小雅·鹿鳴》===
 +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藾蒿。我有好賓客,彈琴吹笙奏樂調。吹著笙管振著簧片,雙手捧著竹筐奉上禮物。人們待我真友善,指教我處事應遵循的正確道理。
 +
 
 +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好賓客,品德聲譽很好又顯耀。展現出來的為人敦厚不輕浮,是君子學習效仿的榜樣。我為客人準備了甘醇香甜的酒,請大家盡情快樂地喝。
 +
 
 +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好賓客,彈瑟彈琴奏樂調。大家彈瑟彈琴奏樂調,和樂融融。我為客人準備了甘醇香甜的酒,用來宴請歡樂嘉賓的心,讓他們高興快樂。
 +
 
 +
===《王維·山居秋暝》===
 +
剛經過雨水洗滌的山上更顯得空靈清明了,夜晚來臨之際四處瀰漫著秋天寒涼的氣息。
 +
明麗的月亮揮灑光芒照耀在幽靜的松林間,清澈的泉水漾晃泠泠地流經河川上的岩石。
 +
竹林邊的喧鬧聲訴說著洗衣女子即將回家,水面上蓮葉動搖原來是漁船下水後的波動。
 +
春天的花草若要凋謝就任憑著它們凋謝吧!此情此景下隱居的王孫自然決心山間久留。
 +
 
 +
===《歐陽修·采桑子·其四》===
 +
百花凋零之後的暮春,西湖風景依然美好,落花縱橫散亂,隨風落地。漫天飄飛的柳絮迷迷濛濛,垂柳的枝條縱橫交錯,在和煦的春風中隨風飄蕩。遊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我才頓然發現西湖之春的空寂。回到屋中,正要拉起窗簾,看見兩隻燕子從濛濛細雨中飛來,這才放下簾子。
 +
 
 +
===《白樸·沉醉東風·漁父詞》===
 +
金黃的蘆葦鋪滿江岸,白色的浮萍飄蕩在渡口,碧綠的楊柳聳立在江堤上,紅艷的野草渲染著灘頭。雖然沒有生死之交,卻有毫無機巧之心的朋友。他們就是那些點綴在秋江上自由自在的鷗鷺。鄙視那些達官貴人們的正是那些不識字的江上釣魚翁。
 +
 
 +
==賞析==
 +
===《詩經·小雅·鹿鳴》===
 +
《鹿鳴》是古人在宴會上所唱的歌,此詩原是周朝君王宴請群臣時所唱,后來逐漸推廣到民間,在鄉人的宴會上也可唱。詩共三章,每章八句,開頭皆以鹿鳴起興。在空曠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閒地吃著野草,不時發出呦呦的鳴聲,此起彼應,十分和諧悅耳。詩以此起興,便營造了一個熱烈而又和諧的氛圍,如果是君臣之間的宴會,那種本已存在的拘謹和緊張的關係,馬上就會寬鬆下來。因為君臣之間限於一定的禮數,等級森嚴,形成思想上的隔閡。通過宴會,可以溝通感情,使君王能夠或是願意聽到群臣的諫言。而以鹿鳴起興,則一開始便奠定了和諧愉悅的基調,給與會嘉賓以強烈的感染。
 +
 
 +
第二章寫出主人對嘉賓的讚頌且提出道德品行方面的要求,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說:「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祝酒之際要說出這樣的話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個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矯正偷薄的民風。如此看來,這樣的宴會不徒為樂而已,它也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
 
 +
三章大部與首章重複,唯最後幾句將歡樂氣氛推向高潮。末句“燕樂嘉賓之心”,則是卒章見志,將詩之主題深化。也就是說這次宴會,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滿足口腹的需要,而是爲了“安樂其心”,使得參與宴會的羣臣心悅誠服,自覺地爲君王的統治服務,以宴會的情景來引襯君臣間的互動。
 +
 
 +
曹操曾把此詩的前四句直接引用在他的《短歌行》中,以表達求賢若渴的心情。及至唐、宋,科舉考試後舉行的宴會上,也歌唱《鹿鳴》之章,稱為「鹿鳴宴」,可見此詩影響之深遠。
 +
 
 +
===《王維·山居秋暝》===
 +
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以觸覺入手,寫秋晚山景,藉以表達作者對純樸安靜、放縱山林生活的熱愛,表達詩人的安適情緒,歸隱心境。詩的開頭兩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用精緻細膩的筆法勾勒出了雨後山村的自然美景,宛如一幅清新、寧靜的山水畫卷。一個“空”字,渲染出了山村天高雲淡,萬物空靈的意境,有如世外桃源。
 +
 
 +
接下來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在視覺上刻畫出了山雨初停的景色。那被雨水洗滌後的松林,一塵不染,青翠欲滴;山石顯得格外晶瑩、剔透新亮;就連月光也像被洗過一樣,極其明亮皎潔;山雨匯成的股股清泉頓時流淌於拾級而上的石板上,又順着山澗蜿蜒而下,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彷彿一首歡樂的樂章。這裏的“照”與“流”兩個字,一靜一動,互相襯托,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彷彿使人置身於雨後的自然之中,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滌,這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
 
 +
接下來詩人由寫景轉爲寫人,"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發自內心的喜愛,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的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以動襯靜的筆法,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
 
 +
結尾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更是詩人有感而發的心裏話。雖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詩人願意留下來,在寧靜的生活中享受有限的光陰。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
 
 +
先寫景物之優美,再抒寫自己不願歸去,希望隱居山中的情懷。明月、泉水、松、石、竹、蓮花,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
 
 +
===《歐陽修·采桑子·其四》===
 +
本詞作於熙寧四年(1071年),這年六月,歐陽修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回到潁州。暮春時節來到西湖遊玩,心生喜悅而作《採桑子》十首。上片描寫群芳凋謝後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詞的綱領,由此引出「群芳過後」的西湖景象,及詞人從中領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于春風中的姿態。以上數句,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群芳過後”本有衰殘之味,常人對此惋惜、傷感、留戀,而作者卻讚美說“好”,歐陽修通過對美景的描寫,好像營造了一種清靜祥和氛圍,其實將自己的不悅藉助自然美景移除,來寄託到自己的內心。
 +
 
 +
下片「笙歌散盡」,虛寫出過去湖上遊樂的盛況;「遊人去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的複雜微妙的心境。「始覺」是頓悟之辭,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後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說的「好」即是從這後一種感覺產生,只有基於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藉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
 
 +
最後二句是倒裝句,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攏」。結句「雙燕歸來細雨中」,意蘊含蓄委婉,以細雨襯托春空之後的清寂氣氛,又以雙燕飛歸製造出輕靈、歡娛的意境。此時的歐陽修內心是空虛的,但是燕子的到來又烘託了一份寂靜之後的愉悅之情。歐陽修的作詞完全是通過觀察生活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愜意,情與景的結合,寫室內景,以人物動態描寫與自然景物映襯相結合,表達出作者恬適淡泊的胸襟。
 +
 
 +
===《白樸·沉醉東風·漁父詞》===
 +
這首《沉醉東風·漁夫》通過一個理想的漁民形象,通過對他的自由自在的垂釣生活的描寫,表現了作者不與達官貴人為伍,甘心淡泊寧靜的生活的情懷。這裡的「漁夫」不單指捕魚為生的人,指的是棄絕功名的隱士。開頭先以黃蘆、白蘋、綠楊、紅蓼,畫出一幅江南水鄉的大好秋光,秋是垂釣季節,岸邊、渡口、堤上、灘頭,這又不僅活畫出“漁夫”活動的場所,同時“漁夫”在那些場所裡怎樣活動,以及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在活動,其實都描繪在此。
 +
 
 +
“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此為對偶句,因為漁夫在環境優雅的地方漁釣為生,與世無爭,沒有為了友誼可以掉腦袋的朋友卻也無妨,但有淡泊寧靜,毫無機巧之心的朋友確更中意。"點秋江白鷺沙鷗"看似寫景美妙生動,用一個"點"字形容詞為動詞,並且給鷗鷺著色,點出了他要的忘機友就是白鷺沙鷗。因為在朝廷官場中個個在爭權奪利,也是有鷗鷺才能毫無心機了。這一句生動寫出江上的景色,也表現出漁夫的高節情操,情景相融。
 +
 
 +
“傲殺人間萬戶侯’”的“不識字煙波釣叟”。元代社會中的漁夫不可能那樣悠閒自在,也未必敢于傲視統治他的“萬戶侯”。不難看出,這隻曲子所寫的“漁夫”是理想化了的。他把他的理想投射到“漁夫”身上,讚賞那樣的“漁夫”,羨慕那樣的“漁夫”。說“漁夫”“傲殺人間萬戶侯”。正表明他鄙視那些“萬戶侯”。說“漁夫”“不識字”,正是後悔他做了讀書識字的文人。他對元朝的統治異常反感,終生不仕,卻仍然找不到一片避世的干淨土,這首詩也是他避世的心情。

2018年11月21日 (三) 10:23的最新修訂版本

課文

《詩經·小雅·鹿鳴》

呦(ㄧㄡ)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ㄎㄨㄤ)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ㄏㄠ)。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ㄊㄧㄠ),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ㄓˇ)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ㄑㄧㄣˊ)。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ㄓㄢˋ)。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王維·山居秋暝(ㄇㄧㄥˊ)》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ㄨㄢˇ)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歐陽修·采桑子·其四》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ㄌㄨㄥˊ)。雙燕歸來細雨中。

《白樸·沉醉東風·漁父詞》

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ㄌㄨˋ)灘頭。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點秋江白鷺沙鷗。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

翻譯

《詩經·小雅·鹿鳴》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藾蒿。我有好賓客,彈琴吹笙奏樂調。吹著笙管振著簧片,雙手捧著竹筐奉上禮物。人們待我真友善,指教我處事應遵循的正確道理。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好賓客,品德聲譽很好又顯耀。展現出來的為人敦厚不輕浮,是君子學習效仿的榜樣。我為客人準備了甘醇香甜的酒,請大家盡情快樂地喝。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好賓客,彈瑟彈琴奏樂調。大家彈瑟彈琴奏樂調,和樂融融。我為客人準備了甘醇香甜的酒,用來宴請歡樂嘉賓的心,讓他們高興快樂。

《王維·山居秋暝》

剛經過雨水洗滌的山上更顯得空靈清明了,夜晚來臨之際四處瀰漫著秋天寒涼的氣息。 明麗的月亮揮灑光芒照耀在幽靜的松林間,清澈的泉水漾晃泠泠地流經河川上的岩石。 竹林邊的喧鬧聲訴說著洗衣女子即將回家,水面上蓮葉動搖原來是漁船下水後的波動。 春天的花草若要凋謝就任憑著它們凋謝吧!此情此景下隱居的王孫自然決心山間久留。

《歐陽修·采桑子·其四》

百花凋零之後的暮春,西湖風景依然美好,落花縱橫散亂,隨風落地。漫天飄飛的柳絮迷迷濛濛,垂柳的枝條縱橫交錯,在和煦的春風中隨風飄蕩。遊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我才頓然發現西湖之春的空寂。回到屋中,正要拉起窗簾,看見兩隻燕子從濛濛細雨中飛來,這才放下簾子。

《白樸·沉醉東風·漁父詞》

金黃的蘆葦鋪滿江岸,白色的浮萍飄蕩在渡口,碧綠的楊柳聳立在江堤上,紅艷的野草渲染著灘頭。雖然沒有生死之交,卻有毫無機巧之心的朋友。他們就是那些點綴在秋江上自由自在的鷗鷺。鄙視那些達官貴人們的正是那些不識字的江上釣魚翁。

賞析

《詩經·小雅·鹿鳴》

《鹿鳴》是古人在宴會上所唱的歌,此詩原是周朝君王宴請群臣時所唱,后來逐漸推廣到民間,在鄉人的宴會上也可唱。詩共三章,每章八句,開頭皆以鹿鳴起興。在空曠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閒地吃著野草,不時發出呦呦的鳴聲,此起彼應,十分和諧悅耳。詩以此起興,便營造了一個熱烈而又和諧的氛圍,如果是君臣之間的宴會,那種本已存在的拘謹和緊張的關係,馬上就會寬鬆下來。因為君臣之間限於一定的禮數,等級森嚴,形成思想上的隔閡。通過宴會,可以溝通感情,使君王能夠或是願意聽到群臣的諫言。而以鹿鳴起興,則一開始便奠定了和諧愉悅的基調,給與會嘉賓以強烈的感染。

第二章寫出主人對嘉賓的讚頌且提出道德品行方面的要求,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說:「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祝酒之際要說出這樣的話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個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矯正偷薄的民風。如此看來,這樣的宴會不徒為樂而已,它也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三章大部與首章重複,唯最後幾句將歡樂氣氛推向高潮。末句“燕樂嘉賓之心”,則是卒章見志,將詩之主題深化。也就是說這次宴會,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滿足口腹的需要,而是爲了“安樂其心”,使得參與宴會的羣臣心悅誠服,自覺地爲君王的統治服務,以宴會的情景來引襯君臣間的互動。

曹操曾把此詩的前四句直接引用在他的《短歌行》中,以表達求賢若渴的心情。及至唐、宋,科舉考試後舉行的宴會上,也歌唱《鹿鳴》之章,稱為「鹿鳴宴」,可見此詩影響之深遠。

《王維·山居秋暝》

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以觸覺入手,寫秋晚山景,藉以表達作者對純樸安靜、放縱山林生活的熱愛,表達詩人的安適情緒,歸隱心境。詩的開頭兩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用精緻細膩的筆法勾勒出了雨後山村的自然美景,宛如一幅清新、寧靜的山水畫卷。一個“空”字,渲染出了山村天高雲淡,萬物空靈的意境,有如世外桃源。

接下來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在視覺上刻畫出了山雨初停的景色。那被雨水洗滌後的松林,一塵不染,青翠欲滴;山石顯得格外晶瑩、剔透新亮;就連月光也像被洗過一樣,極其明亮皎潔;山雨匯成的股股清泉頓時流淌於拾級而上的石板上,又順着山澗蜿蜒而下,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彷彿一首歡樂的樂章。這裏的“照”與“流”兩個字,一靜一動,互相襯托,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彷彿使人置身於雨後的自然之中,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滌,這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接下來詩人由寫景轉爲寫人,"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發自內心的喜愛,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的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以動襯靜的筆法,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結尾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更是詩人有感而發的心裏話。雖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詩人願意留下來,在寧靜的生活中享受有限的光陰。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先寫景物之優美,再抒寫自己不願歸去,希望隱居山中的情懷。明月、泉水、松、石、竹、蓮花,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歐陽修·采桑子·其四》

本詞作於熙寧四年(1071年),這年六月,歐陽修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回到潁州。暮春時節來到西湖遊玩,心生喜悅而作《採桑子》十首。上片描寫群芳凋謝後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詞的綱領,由此引出「群芳過後」的西湖景象,及詞人從中領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于春風中的姿態。以上數句,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群芳過後”本有衰殘之味,常人對此惋惜、傷感、留戀,而作者卻讚美說“好”,歐陽修通過對美景的描寫,好像營造了一種清靜祥和氛圍,其實將自己的不悅藉助自然美景移除,來寄託到自己的內心。

下片「笙歌散盡」,虛寫出過去湖上遊樂的盛況;「遊人去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的複雜微妙的心境。「始覺」是頓悟之辭,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後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說的「好」即是從這後一種感覺產生,只有基於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藉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後二句是倒裝句,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攏」。結句「雙燕歸來細雨中」,意蘊含蓄委婉,以細雨襯托春空之後的清寂氣氛,又以雙燕飛歸製造出輕靈、歡娛的意境。此時的歐陽修內心是空虛的,但是燕子的到來又烘託了一份寂靜之後的愉悅之情。歐陽修的作詞完全是通過觀察生活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愜意,情與景的結合,寫室內景,以人物動態描寫與自然景物映襯相結合,表達出作者恬適淡泊的胸襟。

《白樸·沉醉東風·漁父詞》

這首《沉醉東風·漁夫》通過一個理想的漁民形象,通過對他的自由自在的垂釣生活的描寫,表現了作者不與達官貴人為伍,甘心淡泊寧靜的生活的情懷。這裡的「漁夫」不單指捕魚為生的人,指的是棄絕功名的隱士。開頭先以黃蘆、白蘋、綠楊、紅蓼,畫出一幅江南水鄉的大好秋光,秋是垂釣季節,岸邊、渡口、堤上、灘頭,這又不僅活畫出“漁夫”活動的場所,同時“漁夫”在那些場所裡怎樣活動,以及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在活動,其實都描繪在此。

“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此為對偶句,因為漁夫在環境優雅的地方漁釣為生,與世無爭,沒有為了友誼可以掉腦袋的朋友卻也無妨,但有淡泊寧靜,毫無機巧之心的朋友確更中意。"點秋江白鷺沙鷗"看似寫景美妙生動,用一個"點"字形容詞為動詞,並且給鷗鷺著色,點出了他要的忘機友就是白鷺沙鷗。因為在朝廷官場中個個在爭權奪利,也是有鷗鷺才能毫無心機了。這一句生動寫出江上的景色,也表現出漁夫的高節情操,情景相融。

“傲殺人間萬戶侯’”的“不識字煙波釣叟”。元代社會中的漁夫不可能那樣悠閒自在,也未必敢于傲視統治他的“萬戶侯”。不難看出,這隻曲子所寫的“漁夫”是理想化了的。他把他的理想投射到“漁夫”身上,讚賞那樣的“漁夫”,羨慕那樣的“漁夫”。說“漁夫”“傲殺人間萬戶侯”。正表明他鄙視那些“萬戶侯”。說“漁夫”“不識字”,正是後悔他做了讀書識字的文人。他對元朝的統治異常反感,終生不仕,卻仍然找不到一片避世的干淨土,這首詩也是他避世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