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阿澤姆出土十字軍東征時使用之朝聖者扁瓶: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未顯示2位用戶所作出之11次版本) | |||
第 1 行: | 第 1 行: | ||
+ | [[分類: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 | ||
==展品介紹== | ==展品介紹== | ||
===時間、找尋地點、材質=== | ===時間、找尋地點、材質=== | ||
+ | [[File:French_-_Chrismatory_-_Walters_44102_-_Three_Quarter.jpg|300px|thumb|13世紀聖油瓶]] | ||
*時間:約西元1000年至1300年 | *時間:約西元1000年至1300年 | ||
− | * | + | *地點:歐洲埃及 |
*材質:白鑞 | *材質:白鑞 | ||
− | == | + | ==十字軍東征== |
− | ==== | + | ====十字軍介紹==== |
十字軍東征(伊斯蘭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宗的准許下,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國家(地中海東岸)發動了持續近200年的宗教戰爭,東正教徒也參加了其中幾次十字軍。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佩有十字標誌,因此稱為十字軍。十字軍主要是羅馬天主教勢力對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區作佔領並建了一些基督教國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為「十字架反對弓月」;但也涉及對「基督教異端」、其他異教徒和對其他天主教會及封建領主的「敵對勢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將矛頭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 十字軍東征(伊斯蘭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宗的准許下,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國家(地中海東岸)發動了持續近200年的宗教戰爭,東正教徒也參加了其中幾次十字軍。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佩有十字標誌,因此稱為十字軍。十字軍主要是羅馬天主教勢力對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區作佔領並建了一些基督教國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為「十字架反對弓月」;但也涉及對「基督教異端」、其他異教徒和對其他天主教會及封建領主的「敵對勢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將矛頭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 ||
− | ==== | + | ====西歐改革==== |
− | + | 11世紀的歐洲正處於克呂尼運動的高峰期,宗教的思想觀念與感情已深入到人們,在任何地方都會聽到人們對天國的追求和對地獄的恐懼。十字軍東徵發生前10—11世紀之交,正值基督教史上的「世界末日」,人們瘋狂地相信《啟示錄》中提到類似「世界末日之時,西方皇帝會在耶路撒冷加冕,並與反基督的異教徒在那裡戰鬥」的傳言在歐洲各地到處散播。 | |
+ | |||
+ | 在這種壓力下,一種強烈的「贖罪」與「修來世」的意識成為當時的社會時尚,人們把現實苦難看作是上帝對其的懲罰,積極提倡苦修、禁慾、補贖,並由此引發出狂熱的對物崇拜和聖地朝聖。到11世紀時,歐洲朝聖者的人數空前增長。1054年康布雷主教率領3000名朝聖者前往耶路撒冷;1064年—1065年德國科隆、美因茲等地的主教率領上萬名基督徒和一支擁有相當人數軍隊組成的朝聖大軍前往耶路撒冷。在當時宗教文化濃厚的時代氛圍中,去往聖地進行「聖戰」成為一條便捷的贖罪途徑,對於窮苦又無援的民眾來說,朝聖或到東方去「聖戰」也是他們改善命運的出路。 | ||
+ | |||
+ | ===扁瓶的故事=== | ||
+ | [[File:Musee-Cluny_33.JPG|300px|13世紀聖油瓶]] | ||
+ | 十字軍東征始於十一世紀末,細歐洲基督徒力圖自伊斯蘭統治中收復基督教神盛舊址,於中東及北非所發起之一連串軍事行動。朝聖者及士兵相信聖地之油水及為神聖,故常於造訪後攜回,所使用之容器及為此類是以聖經場景之「聖油瓶」。「聖油瓶」一面為基督與聖多瑪。在《聖經》中,聖多瑪不相信基督復活,基督遂請他觸摸傷口,證明肉身己然復活。則「聖油瓶」的另外一面場景為女瑪麗亞、某大拉的聖瑪利亞與一名天使位於基督墳前希臘明文「耶穌復活」。 | ||
+ | ==世界局勢圖== | ||
+ | [[檔案:地圖.png|450px ]] | ||
− | |||
==參考連結== | ==參考連結== | ||
*蒐尋關鍵字 | *蒐尋關鍵字 | ||
*#聖油瓶 chrismatory | *#聖油瓶 chrismatory | ||
*#十字軍 crusader | *#十字軍 crusader | ||
− | * | + | *參考連結 |
− | *# | +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5%AD%97%E8%BB%8D%E6%9D%B1%E5%BE%81#.E8.A5.BF.E6.AC.A7.E7.9A.84.E5.8F.98.E9.9D.A9 |
− | *# | + | *# |
+ | *# |
2016年3月2日 (三) 10:37的最新修訂版本
展品介紹
時間、找尋地點、材質
- 時間:約西元1000年至1300年
- 地點:歐洲埃及
- 材質:白鑞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介紹
十字軍東征(伊斯蘭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宗的准許下,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國家(地中海東岸)發動了持續近200年的宗教戰爭,東正教徒也參加了其中幾次十字軍。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佩有十字標誌,因此稱為十字軍。十字軍主要是羅馬天主教勢力對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區作佔領並建了一些基督教國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為「十字架反對弓月」;但也涉及對「基督教異端」、其他異教徒和對其他天主教會及封建領主的「敵對勢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將矛頭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西歐改革
11世紀的歐洲正處於克呂尼運動的高峰期,宗教的思想觀念與感情已深入到人們,在任何地方都會聽到人們對天國的追求和對地獄的恐懼。十字軍東徵發生前10—11世紀之交,正值基督教史上的「世界末日」,人們瘋狂地相信《啟示錄》中提到類似「世界末日之時,西方皇帝會在耶路撒冷加冕,並與反基督的異教徒在那裡戰鬥」的傳言在歐洲各地到處散播。
在這種壓力下,一種強烈的「贖罪」與「修來世」的意識成為當時的社會時尚,人們把現實苦難看作是上帝對其的懲罰,積極提倡苦修、禁慾、補贖,並由此引發出狂熱的對物崇拜和聖地朝聖。到11世紀時,歐洲朝聖者的人數空前增長。1054年康布雷主教率領3000名朝聖者前往耶路撒冷;1064年—1065年德國科隆、美因茲等地的主教率領上萬名基督徒和一支擁有相當人數軍隊組成的朝聖大軍前往耶路撒冷。在當時宗教文化濃厚的時代氛圍中,去往聖地進行「聖戰」成為一條便捷的贖罪途徑,對於窮苦又無援的民眾來說,朝聖或到東方去「聖戰」也是他們改善命運的出路。
扁瓶的故事
十字軍東征始於十一世紀末,細歐洲基督徒力圖自伊斯蘭統治中收復基督教神盛舊址,於中東及北非所發起之一連串軍事行動。朝聖者及士兵相信聖地之油水及為神聖,故常於造訪後攜回,所使用之容器及為此類是以聖經場景之「聖油瓶」。「聖油瓶」一面為基督與聖多瑪。在《聖經》中,聖多瑪不相信基督復活,基督遂請他觸摸傷口,證明肉身己然復活。則「聖油瓶」的另外一面場景為女瑪麗亞、某大拉的聖瑪利亞與一名天使位於基督墳前希臘明文「耶穌復活」。
世界局勢圖
參考連結
- 蒐尋關鍵字
- 聖油瓶 chrismatory
- 十字軍 crusader
- 參考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