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恐龍的演化和介紹 的原始碼
←
恐龍的演化和介紹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同學備課]][[分類:科學]] ==上課內容== *甚麼是恐龍?? *恐龍的起源 *中生代的大型爬蟲 **看與恐龍共舞 *肉食性和草食性 **恐龍報告活動 *化石的形成 *界、門、綱、目、科、屬、種 *#二名法 *#爬蟲綱各目以及各目的代表性動物 *#爬蟲綱代表性動物 *蜥臀目和鳥臀目 *地質年代表 *五次大滅絕 *#6500萬年前大滅絕 *評量 ==要會的基本單字== #dino(拉丁文),意思是恐怖的;極其巨大的 #sauria(拉丁文),意思是蜥蜴 #dinosaur,恐龍 #mammal,哺乳動物 #turtle,烏龜 #crocodile,鱷魚 #snake,蛇 #lizard,蜥蜴 ==中生代三紀== ===三疊紀=== [[File:Blakey 220moll.jpg|300px|right]] *本紀在中歐的露出有白色石灰岩、黑色頁岩、紅色沙岩,所以叫三疊紀。 *本紀開始和結束各有一次大滅絕。 ===侏羅紀=== [[File:Blakey 150moll.jpg|right|300px]] *因德國、法國、瑞士邊界的侏羅山,有本紀的石灰岩露出,所以叫侏羅紀。 *本紀大氣中的氧為今天的 130% ,CO<sub>2</sub>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 7 倍,氣溫高於今天 3 ℃。 ===白堊紀=== [[File:Blakey 90moll.jpg|right|300px]] *白堊是非晶質的 CaCO<sub>3</sub> 石灰岩,常用來做粉筆,本紀在歐洲西部主要為白堊沉積,所以叫白堊紀。 *白堊紀時期的大氣層氧氣含量是現今的 150% ,CO<sub>2</sub>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 6 倍,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 4 ℃。 [[檔案:Chalk-cliffs-509917_640.jpg]] ==甚麼是恐龍??== 恐龍(學名為Dinosauria)是出現於在中生代時具有優勢的多樣化陸地脊椎動物,曾經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在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大滅絕絕滅,只有鳥類倖存。恐龍是|動物界|脊所動物門|爬蟲綱|蜥臀目和鳥臀目| ==恐龍的起源== 恐龍的祖先是中生代三疊紀的爬蟲類動物。 ==中生代的大型爬蟲== *中生代的大型爬蟲: *#翼手龍 *#恐龍 *#*蜥臀目:腕龍.地震龍.圓頂龍 *#*鳥臀目:暴龍.異特龍 *#魚龍 *#蛇頸龍 *#*滑齒龍 *#滄龍 *與恐龍共舞 *#新物種:哺乳類的祖先(犬牙獸)、恐龍的祖先(虛形龍)、其他爬蟲類的祖先(扁獸龍)共同生活 *#巨龍時代:陸生大型恐龍,包括:梁龍、腕龍、異特龍、劍龍 *#無情大海:海中的大型爬蟲類和軟骨魚:蛇頸龍、滑齒龍、魚龍、鯊魚 *#天空霸王:天空的大型爬蟲:翼手龍稱霸天空 *#末代恐龍:白堊紀的大型爬蟲類和恐龍滅亡 ==肉食性和草食性== *恐龍有分肉食性和草食性 *#肉食性的恐龍長的滿口利牙,容易撕裂獵物,牠不只吃草食性恐龍,也吃小型的肉食性恐龍。 *#草食性的恐的牙齒很平,是專門磨碎植物的根部,牠們也會吃蕨類,據說牠們的胃能絞碎最硬的植物。 ==恐龍介紹表== #李彥廷:[[滑齒龍]] #柯智懷:[[始盜龍]] #謝酲洊:[[鐮刀龍]] #莊維智:[[始祖鳥]] #劉國安:[[地震龍]] #蔡依緁:[[蛇頸龍]] #陳思諭:[[埃德蒙頓甲龍]] #李哲寬:[[甲龍]] #范鎮鈞:[[異齒龍]] #施淇澧:[[雙冠龍]] #楊京典:[[加斯頓龍/楊京典]] #洪仁益:[[迅猛龍]] #柯欣妤:[[魚龍]] #葉奕宏:[[翼龍]] #曾明哲:[[三角龍]] #黃玟琪:[[劍龍]] #溫書桓:[[暴龍]] #邱申晴:[[太陽神龍]] #沈昀羲:[[長頸龍]] #陳又甄:[[雷龍]] #施馨檸:[[滄龍]] #張子宜:[[鴨嘴龍]] #丁禾:[[腫頭龍]] #張佑豪:[[腕龍]] ==化石的形成== ===化石的意思=== *化石就是古生物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最常見的是骸骨和貝殼等。但簡單來說就簡單地說,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 ===形成過程=== #古生物死亡。 #慢慢的被許多泥沙掩蓋。 #在這個過程中有古生物遺體的有機質被分解殆盡,堅硬的部份例如:外殼.古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 #最後完整的古架就被完整的保留下來了。 ===化石化作用=== *化石化作用總共有三種: *#礦物質填充作用 *#*礦物質填充作用是指某些無脊椎動物貝殼或脊椎動物骸骨中的有機物分解消失以後留下了中空的部分,在地層下被埋藏日久以後,溶解在地下水中的礦物質(主要是碳酸鈣)往往在其孔隙中經重結晶作用變成了較為緻密、堅實、並且增加了重量的實體化石。 *#交替作用 *#*交替作用是指生物的硬體組成的物質在被埋藏的情況下逐漸被溶解,再由外來礦物質逐漸補充替代的過程。常見的交替物有二氧化矽.方解石.白雲石.黃鐵礦相應的過程就可以叫做矽化、方解石化、白雲石化和黃鐵礦化。 *#升餾作用 *#*升餾作用是指古生物遺體在被埋藏之後,不穩定成分分解、可揮發物質往往首先揮發消失,最後只留下碳質薄膜而保存下來的過程。這個過程也稱為「炭化」。 ==界、門、綱、目、科、屬、種== ===二名法=== *二名法又稱雙名法,是依照生物學上對生物種類的命名規則,所給定的學名之形式,自林奈《植物種誌》(1753年, Species Plantarum)後,成為種的學名形式。正如「二名」字面的意涵,每個物種學名的由兩個部分構成:屬名和種加詞(種小名)。 ===爬蟲綱=== *就是指爬蟲類,例如鱷魚等。 *而我們的恐龍也是爬蟲綱的蜥臀目,和鳥臀目。 ====爬蟲綱各目==== *爬蟲綱已滅絕的目 **魚龍目(魚龍) ***[[File:Yasikovia2.jpg|300px]] **蛇頸龍目(蛇頸龍) ***[[File:Plesiosaurus2.jpg|300px]] **翼龍目(翼龍) ***[[File:Coloborhynchus piscator jconway.jpg|300px]] **蜥臀目 ***[[File:T. rex old posture.jpg|300px]] **鳥臀目 ***[[File:Camarasaurs1.jpg|300px]] *爬蟲綱現存的目 **龜鱉目 ***[[File:Hawaii turtle 2.JPG|300px]] **喙頭目 ***[[File:Tuatara adult.jpg|300px]] **有鱗目 ***[[File:Cyrtodactylus philippinicus from Palanan - ZooKeys-266-001-g045.jpg|300px]] **鱷目 ***[[File:2011 China-Alligator 0491.JPG|300px]] ==蜥臀目和鳥臀目== *恐龍可以依照骨盆結構的不同分為蜥臀目和鳥臀目。 ===分別=== *蜥臀目意為蜥蜴的髖關節,因為牠們的骨盆構造很像蜥蜴,所以分類為蜥臀目。蜥臀目恐龍恥骨突出,便於兩足行走。 **蜥臀目的骨盆結構圖[[File:Saurischia.png|300px]] *鳥臀目意為鳥類的髖關節,他們的骨盆構造很像鳥類,因此被分類為鳥臀目。鳥臀目恐龍骨盆結構便於四足行走。 **鳥臀目的骨盆結構圖[[File:Ornithischia.png|300px]] ==地質年代表== ===古生代=== #46億年前 前寒武紀:包含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三個「宙」(極長的地質年代),在這一時期除前寒武紀末期有埃迪卡拉動物群出現外,僅有細菌生存。 #5.4億年前 寒武紀 #4.8億年前 奧陶紀 #4.4億年前 志留紀 #4.1億年前 泥盆紀 #3.5億年前 石炭紀 #2.9億年前 二疊紀 ===中生代=== #2.5億年前 三疊紀 #1.9億年前 侏儸紀 #1.4億年前 白堊紀 ===新生代=== #0.6億年前 古近紀 #0.2億年前 新近紀 #0.02億年前 第四紀 ===地質年代表概略圖=== *[[File:Geologic Clock with events and periods zh.svg|300PX]] ==五次大滅絕== ===第一次大滅絕=== *奧陶紀-志留紀:發生在奧陶紀晚期或奧陶紀與志留紀過渡時期,4.50億年前至4.40億年前,約27%的科與57%的屬滅種。從滅種的生物分類的屬的數量,被評為五次大滅絕事件的第三位。直接原因是岡瓦納大陸進入南極地區,影響全球環流變化,導致全球冷化進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時期,海面大幅度下降。 ===第二次大滅絕=== *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3.75億年前至3.60億年前,接近泥盆紀-石炭紀過渡時期。這次主要是海洋生物的滅絕,陸地生物受影響不顯著。約19%的科、50%的屬滅絕。這次大滅絕事件持續了近2000萬年,期間有多次滅絕高峰期。造礁生物消失,竹節石類、腕足動物的3個目、四射珊瑚10多個科滅亡,稱凱勒瓦瑟爾事件,也稱弗朗斯-法門事件。由於滅絕事件持續時間很長,其根源很難辨識。可能的生物學原因是在此前的泥盆紀陸生植物大量繁育,導致地球大氣中氧含量的增加、二氧化碳的大幅減少,地球進入卡魯冰河時期所致。陸生植物進化出發達的根系深入地表土之下數米,加速了陸地岩石土壤的風化,大量鐵等元素釋放進入地表水,造成了水系的富營養化大暴發,導致了海底缺氧事件。海洋表層的繁盛的有機物的沉降,使得全球碳循環中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大量進入海底沉積層,也加強了地球冷化。泥盆紀也是陸地上生成大煤田的時期,這也加劇了二氧化碳固化入岩石圈。 ===第三次大滅絕=== *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發生在2.51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過渡時期。這是已知的地質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許多動物門類整個目或亞目在此次滅絕事件中全部滅亡。曾普遍分布的舌羊齒植物群幾乎全部絕滅。古生代繁盛的三葉蟲全部消失。蜓類原有40多個屬,該世結束時完全消失。菊石有10個科絕滅;腕足類之前有140個屬,在該事件後所剩無幾。總共約57%的科、83%的屬(53%的海洋生物的科、84%的海洋生物的屬、大約96%的海洋生物的種),估計有70%的陸地生物包括昆蟲的物種滅絕了。對於植物的影響較不明確,但新植物類群在此次滅絕後開始佔優勢。全世界幾乎沒有三疊紀早期形成的煤田。這次大滅絕事件的可能成因包括西伯利亞大規模玄武岩噴發造成的附近淺海區可燃冰融化大量釋放溫室氣體甲烷,盤古大陸形成後改變了地球環流與洋流系統等等。 ===第四次大滅絕=== *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2.0億年前的三疊紀-侏羅紀過渡時期。約23%的科與48%的屬的生物滅絕。 ===第五次大滅絕=== *白堊紀-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滅絕事件:(縮寫為K-T滅絕或K-T事件):6千5百萬年前,約17%的科、50%的屬、75%的物種滅絕。這次滅絕事件被評為五次大滅絕事件的第二位,僅次於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其成因一般認為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隕石撞擊。
返回到
恐龍的演化和介紹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