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2009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發行信用卡 的原始碼
←
2009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發行信用卡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 [[檔案:信用卡.jpg|250px]] ==2009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發行信用卡== 為匯豐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屬於匯豐集團的創立成員以及在亞太地區的旗艦銀行,也是香港最大的註冊銀行,以及港幣的三大發鈔銀行之一(另外兩家是渣打銀行和中銀香港),總部位於中環皇后大道中1號香港匯豐總行大廈,現時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及各附屬公司主要在亞太地區設立約700間分行及辦事處。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由蘇格蘭人修打蘭(或譯湯馬士·修打蘭,Thomas Sutherland)於1864年在香港發起,資本500萬港圓。最初的發起委員會成員的包括寶順洋行(Messrs Dent & Co.,委員會主席)、瓊記洋行(Messrs Aug Heard & Co)、沙遜洋行(Messrs Sassoon Sons & Co)、大英輪船(The Peninsular & Oriental Steam)、禪臣(Messrs Siemssen & Co)、太平洋行(Gilman & Co)、 順章洋行(Messr P Cama Co)等十間洋行[1]。1865年3月3日正式在香港創立。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開業後的一個月,在上海的分行開始營業,倫敦分行亦在7月開業,並於舊金山開設代理機構,直到1875年成為提供全面服務的分行。1866年,匯豐在日本橫濱開設分行,成為日本政府的咨詢顧問。1888年,匯豐泰國分行成立,成為泰國第一間銀行,並為泰國發行首批鈔票。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最初是為在華的外國企業(以英資為主)提供金融服務,雖然在成立初期已經在全球建立分行以及代理行網路,但是主要業務依然在中國以及亞太其他地區。清末朝廷建淞滬鐵路、左宗棠西征、甲午戰爭等等,都必須向匯豐貸款,使其為清政府最大的債權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原本的名稱為「香港上海匯理銀行」(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mpany Limited),1866年英文名稱改為「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1881年中文名稱改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發行的鈔票上由曾國藩之子曾紀澤侯爵題寫了「匯豐」兩個漢字。「匯豐」這兩個字據說是由華人買辦古應春於測算過筆劃吉凶之後建議的,取其「匯款豐裕」之意。至1900年,匯豐在遠東其他地區,如印度、新加坡等地也設立了分行。1911年後,匯豐取得中國關稅、鹽稅的收存權。到了20世紀初,匯豐已經成為遠東地區第一大銀行。由匯豐經手買賣的外匯經常佔上海外匯市場成交量的60%-70%。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匯豐業務曾暫時中斷,隨著戰爭結束,公司的業務進一步擴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匯豐業務再次受影響,並暫時將總辦事處遷往倫敦。戰爭結束後,香港的業務恢復運作,並取回香港總行營運權。1949年,隨著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匯豐在中國大陸的分行相繼關閉,只有在上海的分行繼續運作,匯豐成為少數在中國大陸沒有中斷業務的外資銀行。鑑於發展空間大受限制,匯豐在1950年代開始實行集團形式運作。匯豐近年在香港關閉多間營利不佳的分行,為香港偏遠和貧窮地區的居民帶來不便,引起輿論責難,但匯豐在香港仍有崇高地位。香港人購買股票時,流行以購買匯豐當成儲蓄,深信其管理層可以將公司價值不斷提高。其派息長期保持穩定,亦建立出「與民分息」的形象。2006年,香港政府實施五天工作制,但匯豐反其道而行,延長服務時間,但聘請更多員工(但位於工業區內的分行卻在星期六、日均全日休息),兩者成為比較的對象。我們這張小小的信用卡雖然小,但也占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
返回到
2009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發行信用卡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