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臺灣史備課/施棋澧 的原始碼
←
臺灣史備課/施棋澧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石器時代=== 臺灣原住民的祖先是在1萬5000年前冰河時期結束之前,從東南亞島嶼等地遷徙至臺灣。根據考古遺址的發掘,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50,000年前-7,000年前),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以現有的證據而言,目前台灣最早的文化為長濱文化(以八仙洞遺址最具代表性),這是在東海岸所挖掘出來的考古遺跡。而在台南縣左鎮一帶,則挖掘出原始人類骨骸,史稱左鎮人。在台北盆地則有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和植物園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然而,以目前的考古學證據而言,對於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所出現的文化,並不能確定是哪一種族群的人類所留下的遺留。 能夠確定的,是新石器時代(始於6,500年前)以來的史前文化,是台灣南島系民族的遺留。也就是說,在原住民定居於台灣以前,可能還有別的族群曾經在此定居過。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就曾表示:「今日在台灣被視為原住民的諸民族之間,不乏證明存在更早期先住民族的口頭傳承。自史前時代起,在本島即有近二十種的先住民族」。 台灣的原住民族呈現多元而複雜情況,大致分成平埔族和高山族(日治時代稱為高砂族)。 高山族分成十三族:泰雅族、賽夏族、卑南族、阿美族、排灣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達悟族、邵族、太魯閣族(由泰雅族的賽德克亞族分出)、撒奇萊雅族(2007年1月宣佈,由阿美族分出)、賽德克族(2008年4月宣佈,由泰雅族分出),多居住在山地與東海岸縱谷,其體質和文化特色至今大抵尚清晰可辨。平埔族亦大致上可以分成十族:凱達格蘭族、巴賽族、噶瑪蘭族、道卡斯族、巴則海族、巴布拉族、貓霧捒族、洪雅族、西拉雅族、以及猴猴族,在荷西時期曾經出現過類似國家組織的部落共主大肚番王(大肚王國),於清雍正時期滅亡。經過三個世紀漢人移入者的同化,以及生存的需要,平埔族的文化特色逐漸消失,與漢人難以區分。台灣很多地名、姓氏、風俗、信仰、歌謠等,則保留了平埔族歷史文化的遺緒。 ===代表文化=== *舊石器時代晚期:台南的左鎮人、台東的長濱文化、苗栗的網形文化 *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 *新石器時代中期:訊塘埔文化、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東部繩紋紅陶文化 *新石器時代晚期: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芝山岩文化、營埔文化、大湖文化、卑南文化、麒麟文化 *金屬器時代:十三行文化、番仔園文化、蔦松文化、靜浦文化
返回到
臺灣史備課/施棋澧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