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討論:六年制學程/06/月考3 的原始碼
←
討論:六年制學程/06/月考3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__NOTOC__ ===常見字詞=== #「蓋」的各種意思 #*嘻,善哉!技「蓋」(*)至乎此: #*冠「蓋」雲集: #「間」的各種意思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黑白相「間」: #*時「間」: #*山在虛無飄渺「間」: #「族」的各種意思 #*「族」庖月更刀: #*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民「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微」的各種意思 #*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微」服私訪: #*三代以下,世衰道「微」: #「委」的各種意思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以官職: #*「委」靡不振: #*「委」過於人、推「委」責任: #「善」的各種意思 #*「善」刀而藏之: #*「善」行: #*親「善」、「友」善: #*驍勇「善」戰: #*「善」變、多愁「善」感: #「是」的各種意思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是」猶可葺與?、「是」殆類漢之老郎與、「是」非若所知也、每意「是」里巷之訛言耳: #*反「是」生女好、實事求「是」、各行其「是」、來的「是」時候、「是」非: #*問今「是」何世?: #*《阿Q正傳》的作者「是」魯迅: #*於「是」,大夫國人咸事烏: #*凡「是」: #*滿身「是」汗: #*「是」,我就去: ===《黔驢技窮》=== 黔(ㄑㄧㄢˊ)無驢,有好(ㄏㄠˋ)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ㄎㄨㄟ)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ㄏㄞˋ)遠遁,以為且噬(ㄕˋ)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ㄒㄧㄚˊ),盪倚衝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啖,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div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width:100%'> #「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翻譯 #:老虎就躲藏在樹林裡偷看它,再漸漸走出來接近它,非常的謹慎小心,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請問驢子最後怎麼了?為什麼他會是這樣的結果? #*被老虎吃掉了 #*因為驢子沒有真才實學,他的本領全被老虎看穿了,所以才被老虎吃掉。 #黔驢技窮的解釋? #:比喻人的本領有限,無技可施。. #這是柳宗元在當官的時候寫的一篇,你覺得驢子借指什麼,老虎借指什麼 #*驢子: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乾的某些上層人物。 #*老虎:比較底層的官員,有真才實學,只是可能一開始沒機,但面對高官既不膽怯,又不莽撞,敢於鬥爭 #請分別用老虎跟驢子的角度說明故事寓意 #*老虎: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其實並不可怕,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但面對突如其來的敵人不能貿然鬥爭,要深入調查探究底細,掌握了敵人的詳細資料時,再攻其要害,方能勝券在握。 #*驢子:我們不能做無才無德,外強中乾的人,徒且嚇人氣勢,要有真才實學。生存在優勝劣汰的環境中,要有自知之明,面對強敵要沉著應付,以智求得生機。 </div> ===《郁離子.獻馬》=== 周厲王使芮(ㄖㄨㄟˋ)伯帥師伐戎,得良馬焉,將以獻於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無厭,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師歸而獻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獲為不止一馬,而皆求於子。子無以應之,則將嘵(ㄒㄧㄠ)於王,王必信之。是賈(ㄍㄨˇ)禍也。」弗聽,卒獻之。榮夷公果使有求焉,弗得,遂譖(ㄗㄣˋ)諸王曰:「伯也隱。」王怒逐芮伯。君子謂芮伯亦有罪焉。爾知王之瀆(ㄉㄨˊ)貨而啟之,黃伯之罪也。 <div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width:100%'> #「今以師歸而獻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獲為不止一馬,而皆求於子。」翻譯 #:現在在軍隊回來的時候獻上馬,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認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馬,就都要向你索求 #本篇寓意? #:這則故事抨擊了周厲王昏庸無能,貪得無厭,聽信讒言,良莠不分的惡劣行徑;還有對君子和小人都是善意的提醒和嚴重的警告,也道盡了人性貪得無厭的險惡。芮季是個看透世故人情的君子,他知道厲王貪得無厭,而且喜歡聽信讒言,所以他勸哥哥伯芮不要獻馬,以免惹禍上門。芮伯也許不經世故,也許想阿諛求官結果被逐,也是咎由自取。 #請問周厲王是個怎樣的王? #:昏庸無能,貪得無厭,聽信讒言,良莠不分 #賈禍解釋? #:賈,本作「買」的意思,在此引申作招致。 賈禍,招致災禍。. #依文意判斷「捐」是什麼意思? #:捨棄,捐贈,捐出 #無君王治理在中文被翻譯成「共和」,請說說共和一詞在中文中的由來。 #:周厲王在位期間,重用奸臣榮夷公,不聽賢臣周定公、召穆公等人勸阻,實行殘暴的「專利」政策,奴役百姓,不讓他們有絲毫的言論自由,「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以至於行人來往,只能透過眼神來示意。於是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終於在前842年聚眾國人暴動,衝進王宮,試圖殺掉厲王,史稱「國人暴動」。厲王只好逃出鎬京,越過黃河,逃到汾水流域的彘(今山西霍州市),由周定公及召公代為執政,史稱「共和行政」。<br/>周共和14年(前828年),厲王死,周定公及召公立厲王之子靜,是為宣王。 </div> ===《百喻經.欲食半餅喻》=== 譬如有人,因其飢故,食七枚煎餅。食六枚半已,便得飽滿,其人恚(ㄏㄨㄟˋ)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飽足,由此半餅。然前六餅,唐自捐棄,設知半餅能充足者,應先食之。」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從本以來,常無有樂,然其痴倒,橫生樂想。如彼痴人於半番餅生於飽想。世人無知,以富貴為樂。夫富貴者,求時甚苦,既獲得已,守護亦苦,後還失之,憂念復苦。 <div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width:100%'> #這個故事諷刺了怎樣的人 #:諷刺了那種鑽牛角尖,遇事不分析前因後果,愚蠢的人,也諷刺了不注重過程的人。其實,這半塊餅如同世間的榮華富貴,是不實在的。偏偏世人執假為真,汲汲營求名利財富,到頭來卻是一場遊戲一場空。肚子飽,是累積之前的六塊餅,他卻以為,是吃了後面這半塊餅才飽,這是對世間顛倒的想法,也是不明因果的想法。 #「我今飽足,由此半餅。然前六餅,唐自捐棄,設知半餅能充足者,應先食之。」翻譯 #:我現在飽了,是因為吃了這半個餅,前面的六個餅都白白浪費了!假如知道這半個餅能吃飽,就應該先吃的。 #「其人恚悔,以手自打」翻譯 #:他責怪自己有病,用手打了自己 #由本文判斷主角是個怎樣的人? #:不太開朗,喜歡鑽牛角尖 #依文意判斷「捐棄」是什麼意思? #:浪費 </div> ===《韓非子.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ㄘㄡˋ)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ㄊㄤˋ)熨(ㄩㄣˋ)之所及也;在肌膚,鍼(ㄓㄣ)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ㄐㄧˋ)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醫之治病也,攻之於腠理,此皆爭之於小者也。 <div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width:100%'> #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翻譯 #:桓侯說:醫生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以此作為(自己的)功勞。 #請問扁鵲見了蔡桓公幾次? #:四次 #請問蔡桓公有看病嗎?最後他怎麼了?為什麼他會這樣? #*沒有 #*死了 #*因為扁鵲一直要他看病他都不肯,最後害死自己 #本文除了告訴我們要注重健康要看病還有什麼意思? #:通過記敘蔡桓公因諱疾忌醫最終致死的故事,闡明一個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諱疾忌醫。同時給人們以啟迪:對待自己的缺點、錯誤,也像對待疾病一樣,決不能諱疾忌醫,而應當虛心接受批評,防患于未然。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依本文判斷,「益」的解釋? #:更加 </div>
返回到
討論:六年制學程/06/月考3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