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1921年俄羅斯革命紀念盤 的原始碼
←
1921年俄羅斯革命紀念盤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 [[檔案:CCI20150224.jpg|400px]] ==展品說明== *瓷盤,來自俄羅斯聖彼得堡;繪製於一九二一年 *寬24.8公分、深2.87公分。 *經度:59.932737 *緯度:30.326892 二十世紀初,新興的共產政權推翻了俄國帝雉體系。此件紀念盤上彩繪無產階級勞工及生後充滿產能火光的工廠,宣示了這場革命的成功。瓷盤由皇家瓷器共廠燒製,惟彩繪於革命之後。至西元1921年,逾四百萬人已在俄國內戰及隨之而來的饑荒中喪生。盤面上的革命宣傳圖樣旨在提升士氣。 一個紀念俄國革命和新統治階級誕生的彩繪瓷盤。在鮮豔的橘、紅、黑、白各種色彩的外表下,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座意著能量和生產力的革命工廠,而在畫面靠前的地方,還有一名象徵著無產階級的成員、賣著大部迎向未來。七十年的共產主義統治,即將揭開序幕。 設計者利用了盤子圓形狀來加強圖像的象徵力。在盤子中間遠遠的地方有一座塗成紅色的工廠----這顯然是一座屬於工人的工廠----噴著白煙、明白顯示著良好的生產能力,鮮豔黃、橘色輻奏四色的光芒趕走了抑鬱過去的黑暗勢力。前方的一座小山丘上,有一個人從畫面的左方邁著大步。他煥發著光芒、就像工廠一樣,周生散發著金色光環,屠城紅色的剪影沒有任何細節,但我們知道她很年輕、他熱切期待未來。他顯然代表的並不是單一個人、而是整個無產階級,正走向他們親手打照的、更加光明的未來。在他腳邊的是一個工業齒輪、在他手上拿的是產業工人用的榔頭。他的下一步將採過字母散落岩石間、破滅的「KAPITAL/資本主義」這個詞彙荒蕪之地。這個瓷盤的製作年代比當時早了二十年,是在西元1901年出廠的一件白瓷盤。設計這件作品的藝術家是阿達莫維奇(Mikhail mikhailovich Adamovich),他把第一期的一件瓷器轉變成一個清晰而有效的蘇維埃宣傳工具。 ==俄羅斯革命== 1905年俄羅斯革命是一連串罷工和反對尼古拉二世政府的暴力事件。1917年俄羅斯革命分為兩個階段:二月革命令尼古拉二世遜位,羅曼諾夫王朝滅亡。十月革命的結果就是布爾什維克奪得統治俄國的權力。第三次俄國革命 (1918-1922年) 是反對布爾什維克與白軍的一場無政府主義的革命,事件包括喀琅施塔得叛亂 (Kronstadt Rebellion)。 革命導火線:戰爭的影響革命爆發的原因,其中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俄國經濟的破壞,以及人民對沙俄政府專制統治的不滿。當時尼古拉二世自任最高統帥,率領俄軍在東線征戰;他就把政府交由其妻亞歷山大拉皇后與其他官員管理。而且,他又誤信拉斯普京,讓他令政府充滿貪污,使內政混亂。國家局勢漸趨緊張,因為俄國之參戰在後來造成很多尤其是經濟上的問題。 ===1905年俄羅斯革命=== 被稱為第一次俄羅斯革命,是指於1905年至1907年間,發生於當時的俄羅斯帝國境內,一連串範圍廣泛,以反政府為目的,又或沒有目標的社會動亂事件,諸如恐怖攻擊、罷工、農民抗爭、暴動等,導至尼古拉二世政府於1906年制定等同於憲法的基本法、成立國家杜馬立法議會與施行多黨制。 這場革命沒有組織,沒有目標,也沒有單一原因,主要歸咎於幾十年的國家動亂和對羅曼諾夫王朝的不滿。俄國國內改革不利以及少數民族要求解放也是起因。沙皇指揮不力,導致軍隊在日俄戰爭中慘敗是最直接的導火線。戰後一直有連續不斷的軍人革命以及革命團體活動。 ====血腥星期日==== 1904年12月,位於聖彼得堡的普梯洛夫工廠發生罷工,聖彼得堡各界認同罷工的民眾不斷增加,罷工人數攀昇至八萬人。1905年1月22日(儒略曆1月9日)清早,東正教神職人員蓋龐神父(又譯作加邦神父或葛朋神父)帶領一個為數約三萬人的工人組織到冬宮外廣場和平示威,目的是向沙皇遞交請願書,以表達勞工階層與社會底層人民的困苦,與遭受到的欺壓,請求沙皇進行社會改革與終止日俄戰爭,並期望不要有超時的工作與合理的待遇。 尼古拉二世從1月8日起已移居在皇村,和平示威當天不在冬宮,當時負責守護宮庭的武裝士兵,列陣與示威群眾對峙,而聚集的民眾已漸漸增加到二十萬人,大家手拿著聖像、沙皇圖像,唱著聖詩與愛國歌曲,士兵後來對空鳴槍示警,不久之後便向群眾射擊,民眾在驚慌中逃亡而爭相推擠,蓋龐神父也在混亂中身亡。官方宣稱傷亡人數為96人死333人受傷,反對勢力宣稱死亡人數超過4,000人,保守估計約1,000人傷亡。此一血腥鎮壓事件,引起公眾的憤怒,俄國人民不再寄望沙皇,一連串大規模的罷工在各地發生。 [[File:BloodySunday1905.jpg|300px]] 血腥星期日:冬宮外廣場,士兵向示威民眾開鎗 ====族裔衝突==== 高加索地區是俄羅斯從19世紀加入的新領土,有多的民族定居於此,當時亞美尼雅族與亞塞拜族(當時稱為韃靼人),雖然比鄰而居,卻因宗教與文化差異而時有衝突。1905年2月,在血腥星期日事件不久,傳出一名穆斯林遭到亞美尼革命聯盟黨員殺害,引發兩族的對立,於是在巴庫發生大規模的族裔功擊事件,接者5月在納希契凡、8月在舒沙、11月在占賈。 以沙皇為共主的波蘭會議王國,深受日俄戰爭帶來的不景氣所苦,1904年下半年,超過10萬波蘭工人失業。1905年血腥星期日事件後不久,在波蘭的工業重鎮羅茲,工人以「打倒獨裁!打倒戰爭!」為口號,進行大罷工,同一時間,在華沙與其他工業中心,陸續發生罷工、示威或遊行。同年的1月28日,在波蘭社會主義黨與波蘭王國與立陶宛社會民主黨的策動下,呼籲大規模罷工,波蘭全境超過40萬工人加入,持續了4個星期。當時示威民眾同時要求改善工人環境,以及給波蘭人更多的自治,2月開始波蘭的大學生加入示威,後來甚至有中學與小學的學生加入,學生抗議俄羅斯化並要求學習波蘭語的權利。 沙俄政府向波蘭的民族主義運動作出了讓步,但部份示威民眾尤其是工人仍然不滿,沙俄政府已失去耐性,5月1日在華沙的一場遊行中,沙俄警察開槍鎮壓,有30名工人被槍擊[4]。到6月中旬在羅茲,沙俄警察在其中一場示威遊行中開槍殺死了約10名工人,6月20日至21日,死者出殯時演變成為大規模的抗議遊行,21日當天,遊行群眾與沙俄的哥薩克騎兵相遇,遊行群眾向騎兵投擲石塊,哥薩克騎兵開槍還擊,造成至少25人死亡,當天晚上憤怒的群眾開始攻襲警察和巡兵,並殺死不願投降者,遂演變成暴動,波蘭歷史稱之為羅茲暴動事件。6月23日,沙皇簽署了戒嚴令,俄羅斯步兵軍團進入發生動亂的城市,逮捕了部份滋事民眾,當時的民族運動團體認為不敵軍隊而自制,動亂終在6月25日平復。 ===十月革命=== ===第三次俄國革命 (1918-1922年) ===
返回到
1921年俄羅斯革命紀念盤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