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微粒

出自不錯學群
於 2021年12月6日 (一) 12:58 由 丁志仁討論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第一段影片前,名詞解釋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Microplastics ,大陸譯為「微塑料」,台灣譯為「塑膠微粒」。是指很小的一塊塑膠,會污染環境。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和歐洲化學品管理局的規定,塑膠微粒不是特定類型的塑料,而是長度小於5毫米的任何類型的塑膠碎片。它們從各種來源進入自然生態系統,包括化妝品,服裝和工業過程。

當前存在兩種塑膠微粒:

  1. 初級塑膠微粒是指進入環境之前尺寸為50毫米(mm)或更小的任何塑膠碎片或顆粒。這些包括衣服上的微纖維,微珠和塑膠顆粒。
  2. 次級塑膠微粒是指大型塑膠產品通過自然風化過程進入環境後降解而產生的塑膠微粒。這些次級塑膠微粒的來源包括水瓶和汽水瓶,漁網和塑膠袋。 公認這兩種類型都可以在環境中高密度的持續存在,特別是在水生和海洋生態系統中。而大塑膠(macroplastics)用於區分較大的塑膠廢物,例如塑膠瓶。

此外,塑膠降解速度很慢,通常會持續數百年甚至數千年。這增加了塑膠微粒被攝入並摻入和積累在許多生物體的身體和組織中的可能性。目前尚不清楚環境中塑膠微粒的整個循環和運動,但是目前正在研究此問題。

看影片認識「塑膠微粒」

第一段影片前,名詞解釋

  1. 蓋亞:地球整個表面,包括所有生命(生物圈),構成一個自我調節的整體,這就是蓋亞。
  2.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也叫生物富集作用:自然環境中的有毒害的物質含量沿生物鏈在各級生物體內逐漸遞增的現象。

參考:

  1. 從海龜鼻孔移除塑膠

第二段影片:塑膠微粒的故事(2015)

第三段影片:塑膠微機(2018)

同學蒐集資料補充對「塑膠微粒」的了解

柳珊樂

塑膠微粒

  • 微塑膠(Microplastic,又稱塑膠微粒,指直徑或長度少於5毫米的塊狀、細絲或球體的塑膠碎片)對海洋生物造成的危害,近年來已受到重視。 然而,美國亞利桑拿州立大學團隊日前在美國化學學會會議上首度證實,微塑膠可以被人體器官吸收並累積,這項最新研究發現隨即造成熱議
  •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簡稱 IUCN) 的調查報告,微塑膠造成的污染遠超過我們想像。危害海洋的塑膠問題中,家用及工業排放的微塑膠佔 15%-31%,比大型塑膠製品降解分裂後造成的污染更甚。
  • 在綠色和平臺北辦公室 2018 年的海域微塑膠分佈調查中,發現基隆海域的塑膠總量最多,微塑膠最高達近 79 萬個,而這些「微塑膠」容易和浮游生物聚集,當海洋生物將浮游生物吃下肚,微塑膠就會因此進入生物食物鏈,人類若將這些海洋生物料理成美味的海鮮,就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讓微塑膠進入體內、危害健康。
  • 「微塑膠」因為體積小,常被海洋浮游生物或貝類誤食,而累積在海鮮裡的塑膠通常還夾雜著許多有毒物質,經由食物鏈,毒素放大並累積在中高階掠食者的體內,衍生出更多嚴重的生態和環境污染問題,也間接影響人類的健康。

且根據了解,這些塑膠含有的有毒物質可能會干擾人類的內分泌、生殖系統,甚至可能致癌。

作業

  • 你覺得你需如何做?才能避免人類被團滅悲慘的結果。

歐陽曉祺

塑膠微粒是什麼

  • 塑膠微粒又稱作"柔珠",是指直徑小於1毫米的固體塑膠微粒。通常由聚乙烯、聚丙烯和聚苯乙烯等常見塑 膠的微粒組成。
  • 牙膏、洗面乳等個人護理產品中會加入柔珠,將其作為去角質劑使用。
  • 塑膠微粒易造成塑膠顆粒水污染,影響水生生物從而造成環境災害。塑膠微粒在水中可以殘留數千年而不消失,即便是可以生物降解的類型,也很難在短時間內降解。

塑膠微粒是什麼

塑膠微粒的環境影響

  • 來源與分布

一般情況下,污水處理設施的濾網無法將被沖刷進下水道的柔珠濾出,從而使其進入河流水道,最終導致塑膠顆粒水污染。

  • 潛在危害性

柔珠可以吸收並富集農藥和多環芳香烴等污染物。一項研究顯示,微塑膠的攝取對動物幼體傷害有限。但也有研究顯示,吞食過塑膠的鱸魚會做出異常行為,導致其無法注意到捕食者而更難存活。小型魚類、兩棲類、鳥類、大型哺乳類動物等幾類動物都可能誤食塑膠。誤食之可能造成其中毒,這些毒物亦可通過食物鏈不斷富集,從而危害其他物種。通過該途徑在食物鏈中轉移的有害物質包括多氯聯苯(PCBs)、DDT、多環芳香烴(PAHs)等疏水性污染物。

塑膠是什麼

  • 塑膠是指以高分子量的合成樹脂為主要組分,加入適當添加劑,如增塑劑、穩定劑、抗氧化劑、阻燃劑、潤滑劑、著色劑等,經加工成型的塑性(柔韌性)材料。
  • 通常由聚乙烯、聚丙烯和聚苯乙烯等

塑膠有被好好回收嗎?

作業

  • 你覺得你需如何做?才能避免人類被團滅悲慘的結果。

答:直接集體自殺,因為賣賣痛苦的死法還不如快速的死法。

潘宗儀

塑膠微粒

  • 塑膠微粒的定義:
  •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的定義,塑膠微粒指的是小於0.5公分(5mm)的塑膠碎片,可分為三種來源:
    1. 第一種是塑膠原料,為了特定目的而生產的塑膠顆粒,一開始就製成小尺寸(如:洗面乳的柔珠),其融化後可製成更大的塑膠物、塑膠片。
    2. 第二種是大塊塑膠經過風吹日曬,脆化、分解後的小分子。
    3. 第三種則是纖維,來自石油提煉產品所生產的布料、人造纖維(如:聚酯纖維、尼龍纖維等)清洗過程中產生的碎屑顆粒。

塑膠微粒的來源

  •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簡稱 IUCN)統計,35% 的微塑膠污染來自合成纖維,也就是說,我們光是洗衣服,就會讓塑膠纖維釋放到自然環境中。單就歐洲和中亞的數據推估,清洗衣服釋出的微塑膠纖維,等同每人每週往海洋丟棄 54 個塑膠袋。

塑膠的影響

  • 中途島:

  • 信天翁:


作業

  • 你覺得你需如何做?才能避免人類被團滅悲慘的結果。

薛期蔚

什麼是塑膠微粒

塑膠微粒(Microplastic,又稱微塑膠),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的定義,塑膠微粒指的是小於0.5公分(5mm)的塊狀、細絲或球體的塑膠碎片。它們可以是「原始」,指本身被製造成該體積,例如其他塑膠製品的顆粒原材料;或是「次生」,指因暴露於風、浪和紫外光下而分解或變形的塑膠碎片。

塑膠微粒如何產生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在 2017年所發表的報告,塑膠微粒來源多半與我們的日常用品息息相關,主要包括:

  • 於製造、加工、運輸和回收過程中,顆粒可能會洩漏到環境中
  • 於工業上或家庭中清洗合成衣物時因為纖維的磨損和脫落而產生的初級塑膠
  • 於駕駛車輛時輪胎磨損而產生
  • 車輛的行駛造成道路標記的風化和磨損而產生因施工、維護和移除船用塗料而造成的風化和洩漏
  • 個人護理產品(如:洗面乳、化妝品)因添加塑料微珠(microbeads)而於使用時沖入污水系統
  • 城市塵埃(如:合成鞋底等物體、人造草皮等基礎設施等)因風化、磨損而產生。

另外,世界衛生組織於 2019年關於塑膠微粒於飲用水的報告指出,地表逕流沖刷以及污水排放被認為是塑膠微粒進入水源中的兩種主要管道;瓶裝水的塑膠瓶蓋和瓶身也可能為飲用水中塑膠微粒的來源。

塑膠微粒對環境的影響

  • 「微塑膠」因為體積小,常被海洋浮游生物或貝類誤食,而累積在海鮮裡的塑膠通常還夾雜著許多有毒物質,經由食物鏈,毒素放大並累積在中高階掠食者的體內,衍生出更多嚴重的生態和環境污染問題,也間接影響人類的健康。
  • 塑膠含有的有毒物質可能會干擾人類的內分泌、生殖系統,甚至可能致癌。

作業

  • 你覺得你需如何做?才能避免人類被團滅悲慘的結果。

孫斯帖

塑膠微粒如何產生?

  •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在 2017年所發表的報告,塑膠微粒來源多半與我們的日常用品息息相關,主要包括:
    1. 於製造、加工、運輸和回收過程中,顆粒可能會洩漏到環境中
    2. 於工業上或家庭中清洗合成衣物時因為纖維的磨損和脫落而產生的初級塑膠
    3. 於駕駛車輛時輪胎磨損而產生
    4. 車輛的行駛造成道路標記的風化和磨損而產生
    5. 因施工、維護和移除船用塗料而造成的風化和洩漏
    6. 個人護理產品(如:洗面乳、化妝品)因添加塑料微珠(microbeads)而於使用時沖入污水系統
    7. 城市塵埃(如:合成鞋底等物體、人造草皮等基礎設施等)因風化、磨損而產生。
  • 另外,世界衛生組織於 2019年關於塑膠微粒於飲用水的報告指出,地表逕流沖刷以及污水排放被認為是塑膠微粒進入水源中的兩種主要管道;瓶裝水的塑膠瓶蓋和瓶身也可能為飲用水中塑膠微粒的來源。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接觸到塑膠微粒?

人體接觸或吸收塑膠微粒的途徑主要分為三種:飲食或飲水攝入、呼吸吸入以及使用化妝品時皮膚接觸。關於以下各途徑所分別占有的攝入比例,礙於現階段相關數據及研究的不足,還無法進行比較與評估。

  • 飲食或飲水攝入:食用體內含有塑膠微粒的魚、蝦、貝類等海鮮,飲用受塑膠微粒汙染的水源。
  • 呼吸吸入:飄散在空氣中的塑膠微粒(如:來自於合成衣物纖維、城市塵埃等),可以經由口鼻進入呼吸系統中,其他如建築材料、垃圾焚燒、交通工具可能也會暴露到塑膠微粒。
  • 皮膚接觸:微塑料顆粒可能會用於化妝品,例如沐浴露、去角質劑和牙膏等,我們的皮膚會與塑膠微粒接觸。但根據[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的報告,這些添加於化妝品中之塑膠顆粒的尺寸通常都遠大於 1 微米,在正常使用狀況下,塑膠微粒是不太可能穿透健康且完整的皮膚而進到體內,但研究者認為仍須對塑膠微粒進行更多研究以獲得可靠的數據來評估對消費者造成的健康風險。

作業

  • 你覺得你需如何做?才能避免人類被團滅悲慘的結果。

參考資料

補充影片

塑膠究竟是什麼?

孫伯罕

塑膠微粒造成的影響

即使好好回收,還是可能變汙染 令人驚訝的是,並非只有亂丟的垃圾才會流落到海裡,就算我們回收了塑膠垃圾,這些垃圾還是有機會回到大自然,成為微塑膠的來源 大家會覺得雖然自己製造了塑膠垃圾,可是有丟到垃圾筒,就會被好好地處理,「認為海邊這些垃圾是沒公德心的人亂丟。」但事實是,只要有製造垃圾,包括回收業者不要的、堆置被風吹走的和被亂丟的等等,就有機會出現在海邊,成為破壞生態環境,甚至回到人體內的微塑膠來源。

不僅如此,即使是回收後能夠被再利用的塑膠,也還是會產生微塑膠。

以一般寶特瓶材質PET而言,回收後經過切片漂洗,製成PET碎片,大多成了衣服的原料(聚酯纖維),將寶特瓶再生拿來製衣看似環保,但「洗滌衣服時,PET的纖維就會脫落,脫落了就是(順著水流)跑到海洋,」謝和霖指出,PET也拿來做成救災用的毯子、或做成鞋子,「但這些磨損也都變成塑膠微粒,這些再生製品使用階段產生的塑膠微粒對環境的影響,是欠缺考量的。」甚至寶特瓶多用幾次,PET的纖維也會掉落,「塑膠這種東西真的太普遍了。」

可分解塑膠?

市面上號稱「生物可分解」的塑膠袋大致可分三類:第一類是傳統塑膠材質添加玉米澱粉或是碳酸鈣,這類添加物能加速塑膠袋裂解成小片,但無法讓塑膠消失;第二類則是傳統塑膠添加「光敏促進劑」,這種塑膠可碎裂成粉狀,但依舊是塑膠。

作業

  • 你覺得你需如何做?才能避免人類被團滅悲慘的結果。

參考圖片

參考影片

參考資料

當人體器官驗出塑膠微粒:台灣限塑18年,然後呢?

分享:

  1. 當人體器官驗出塑膠微粒:台灣限塑18年,然後呢?
  2. 有保存期限的塑膠袋? 專家告訴你生物可分解塑膠冷知識
  3. 分解塑膠救星?科學家在垃圾場中發現吃聚氨酯的微生物
  4. 科學界新寵兒!這個吃塑膠的細菌,能將寶特瓶分解至原始狀態
  5. 吃塑膠的傢伙 讓他們科展奪冠
  6. 興大附中生發現新菌 可快速分解塑膠

影片:

  1. 塑膠究竟是什麼?
  2. 只有 1 %的塑膠有被好好回收 ?! 【2分鐘who說】
  3. 別讓塑膠吃了你!塑膠微粒的真相!我的減塑之道─最佳實用獎 &最佳人氣獎《 塑食者 》
  4. 高二生救地球! 發現分解塑膠菌種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