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學群/01/組課/心理學
目錄
- 1 課程目標
- 2 參課者
- 3 評分標準
- 4 簡介
- 5 上課記錄
- 5.1 2020.09.15
- 5.2 2020.09.22
- 5.3 2020/09/29
- 5.4 2020/10/06
- 5.5 2020/10/13
- 5.6 2020/10/20
- 5.7 2020/10/27
- 5.8 2020/11/03
- 5.9 2020/11/10
- 5.10 2020/11/17(停課)
- 5.11 2020/11/24
- 5.12 2020/12/01(停課)
- 5.13 2020/12/08
- 5.14 2020/12/15
- 5.15 2020/12/22
- 5.16 2020/12/29
- 5.17 2021/01/05
- 5.18 2020/01/12(停課)
- 5.19 2021/01/19
課程目標
- 讓大眾更理解心理學
參課者
- 薛期蔚
- 孫伯罕
評分標準
- 出席率:50%
- 課程紀錄:50%
簡介
- 以一學期一本書做為討論中心點
- 從心理學的方面去理解人類行為
- 第一堂為書本決定,接下來皆為討論
- 以一人選擇一章進行說明並討論
- 目前書單僅有心理學導論
上課記錄
2020.09.15
- 活動紀錄
- 每個人先聊聊對心理學的想法,以及在這堂課希望得到的收穫。
- 期蔚介紹「心理學導論」二版 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Christel Lutz著,危芷芬編譯 雙葉書廊出版
及二部介紹憂鬱症及躁鬱症的影片。
- 討論關於
- 精神疾病的分類
- 分享對於用藥的想法
- 分享個人經驗中,關係過動、亞斯、腦性麻痺等等,的訊息及個人解讀
- 概論「腦神經心理學」
- 理解行為與大腦之間的關聯性
- 藥物vs大腦化學物質傳導
- 心得
- 薛期蔚:因為我是第一次帶這種課程所以講得有點爛,下次應該會帶講義,有這次經驗下次應該會講更好......吧?
- 孫伯罕:雖然有點單調、透過影片和討論讓課程豐富了一點,但我還是希望期蔚多講一些課(下次要帶講義來!!!)
- 黃鈴諭:每個人踴躍分享自己的想法及經驗,試著釋學術性名詞、取得共識,建立個人化聯結。也許可以利用這堂課程,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詮釋理解個人狀態,重新建構個人圖象。
2020.09.22
- 活動紀錄
- 觀看反社會人格&16型人格測試(MBTI)&聯覺相關影片後進行討論
- 進行16型人格檢測(MBTI)
- 討論關於
- 反社會人格
- 16型人格檢測(MBTI)
- 聯覺
- 影片連結
- 反社會人格
- 16型人格檢測(MBTI)
- 聯覺
- 心得
- 薛期蔚:
- 孫伯罕:我們這堂課上了「聯覺」就是可以同時聯想出3種味道的人、我覺得蠻酷的、之後我們在做「MBTI 16型人格測驗」雖然不準、但是在討論當中讓我們更理解彼此遇到事情的反應模式。
2020/09/29
- 活動紀錄
- 討論關於
- 解離性人格疾患
- 臉盲症
- 影片連結
- 解離性人格疾患:
- 臉盲症:
- 心得
- 薛期蔚:
- 孫伯罕:今天的課程是何謂「臉盲症」跟「人格分裂--解離性人格疾患」我們看了相關影片(切換人格的當下)我發現、這是一種保護模式、他們通常在4,5歲時受到極度創傷、所以分裂出一個人格來,讓他暫時忘記那段痛苦,所以如果要讓這些病患變少、個要更著重在家庭教育、減少家暴、性侵等事情發生、讓小孩穩定的成長。
- 孫伯罕:
2020/10/06
- 請假:
- 活動紀錄
- 討論關於
- 影片連結
- 夢遊:
2020/10/13
- 活動紀錄
心理學的生理基礎:大腦
一、腦位於顱骨之內,並受其保護。腦的表面還覆蓋著腦膜(meninges),腦膜則由最外層的硬腦膜(dura mater),中間的蛛網膜(arachnoid)及最內層的軟腦膜(pia mater)組成。
二、腦由四個主要部分構成:腦幹(brain stem)、間腦(diencephalon)、大腦(cerebrum)及小腦(cerebellum)。
- 大腦佔上腦重量的八分之七,分左、右兩個半球,中間以胼胝體(corpus callosum)相連。
- 小腦位於大腦之下,腦幹之後。其功能包括,維持身體的平衡,與大腦皮質運動區共同協調肌肉的運作,姿勢反射的興奮與抑制。
- 邊緣系統
- 海馬迴:記憶、新技能學習
- 若破壞雙側海馬的腹面,會影響患者的近期記憶,
- 可學習新事物,保留舊記憶,但無法形成新的長期記憶。
- 杏仁核
- 杏仁核經由跟其他腦區域的連結,能夠調節記憶的強度。
- 杏仁核對社會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 杏仁核的大小跟社會網絡大小和複雜度有閞。
- 海馬迴:記憶、新技能學習
- 腦下腺:內分泌系統
- 視丘:將感覺受的訊息傳到大腦
- 下視丘:與控制自主神經系統、維持恆定有關。例如:控制體溫、心跳、血壓。
大腦皮層
- 大腦皮層分為左右二個腦半球,二者以胼胝體相連。
- 每個腦半球含有四個葉
- 額葉:含前額葉、後額葉(布羅卡氏區Broca’s area)運動語言中樞
- 頂葉
- 枕葉:視覺
- 顳葉:聽覺(Wernicke area韋尼克區)、情緒、記憶
- 大腦發展階段:3歲、8歲、青春期、25歲、40歲
前額葉 | 頂葉 | 後額葉 | 顳葉 | 枕葉 | |
---|---|---|---|---|---|
右腦 (感動) |
直覺、感性、嗅覺 | 感受的接受區 | 鑑賞力、感動力 | 情緒、聽覺理解、腎上腺素、短期記憶 | 聯結、想像、回憶、憧憬、反思 |
左腦 (解釋) |
指揮慾、生命鬥志、整體規劃 | 概念理解區 | 運動技巧、邏輯概念、組織能力 | 抽象文字的理解力,文字記憶的學習能力、程式記憶、長期記憶 | 實物、抽象符號等辨識 |
認知發展理論-階段觀
認知發展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或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著名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所提出。
所謂「認知發展」是指個體自出生後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吸收知識時的認知方式以及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其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的歷程。
皮亞傑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 (一)感知運動階段(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0-2歲):1歲時發展出物體恆存性的概念,以感覺動作發揮其基模的功能。由本能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的活動。
- (二)前運算階段(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2-7歲):已經能使用語言及符號等表徵外在事物,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為中心,能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物的全面性。
- (三)具體運算階段(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7-11歲):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解決問題,能使用具體物之操作來協助思考,能理解可逆性與守恆的道理。
- (四)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11-16歲):開始會類推,有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思考解決問題。
這四個階段有以下的特色:
- 發展順序不變,但具有個別差異。
- 具有普遍性(不具文化特別性)。
- 依賴認知發展,但可普遍化為其它功能。
- 各發展階段都是在邏輯上有組織的整體。
- 各階段的順序是自然的階層
(所有成功發展的階段都會有前面階段的元素參與合作,但後一階段比起前面的階段,更加不同,而且更加統整)。 - 6每個階段,在思考模式上會表現出質的不同,而不僅僅是量的差異。
下層腦行為 VS.上層腦行為
「上層腦行為」:指由大腦皮質區所主導的行為─那些經歷精密思考後做出的行為。「由上往下的行為」(Top-Down Behavior)
「下層腦行為」:則是由腦幹所掌控的行為。「由下往上的行為」(Bottom-Up Behavior)
腦的發育是由下往上,就像蓋房子一樣,從下往上蓋。
最先發展好的區域是腦幹,嬰兒在出生時腦幹就已經發育完全,腦幹負責基本生存機能,像是呼吸、心跳、血壓、消化等等。
第二個發展完全的部位是邊緣系統,包含杏仁核,這個部分的大腦負責掌管情緒、偵測周遭是否有危險,一旦偵測到危險就要立刻傳遞訊息給腦幹,讓你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在面對危險時可以反擊或是逃跑。
最晚才發育好的區域是大腦皮質區,負責思考、語言、調節情緒。美國精神科醫師丹尼爾‧席格(Dan Siegel)解釋孩子的大腦就像是施工中的房子,他們的下層腦(包含腦幹和邊緣系統)已經蓋好了,但是上層腦(大腦皮質區)卻還在慢慢蓋。科學家甚至提出大腦前額葉要到二十五歲才會發育成熟。
人的行為,顯示了神經系統如何應對壓力
我們每個人其實每天都不斷在偵測周遭環境是否安全──可能是藉由觀察旁人的聲音、臉孔、身體姿勢等等,來評估安全程度。
人的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會依據感受到的安全程度產生三階段反應:「社會連結」(Social Engagement)、「攻擊或逃跑」(Fight or Flight)、以及「凍結、關閉」(Freeze、Shut-down)。
也就是說: 當我們「覺得」不安全時,我們會有
- 攻:反擊
- 逃:逃跑
- 呆:關閉所有感覺、身體完全失去能量
當我們「覺得」安全時,才會與社會(其他人)連結。 傳統管教上,大人們很常把孩子的「行為」當成改變的目標,所以運用獎勵或懲罰來修正行為。
這些策略都是建立在認定孩子所有的「問題行為」都是上層腦行為──出現這些行為都是故意的、刻意的。於是老師和家長們也採用對付上層腦的策略──懲罰與獎勵,假設孩子能夠思考行為的後果。
但是因為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所以孩子所展現出的大部分行為──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其實都是下層腦行為,因為他們的上層腦還在發展,還在慢慢學習如何用語言表達情緒、思考和做決定。
如果孩子出現下層腦行為,那麼獎勵或懲罰就一點效用都沒有,因為下層腦行為所透露的,是孩子感受到威脅後身體求生存的機制。
孩子出現下層腦行為時,其實是在傳遞訊息,告訴我們他的神經系統正在如何應付威脅,而大人們要做的,是要幫助他感受到安全,這樣神經系統才能回到社會連結狀態。一旦孩子能夠回到社會連結狀態,他的「問題行為」也就會消失了,因為他的神經系統不再需要這些行為來應付威脅。
2020/10/20
- 請假:
- 活動紀錄
- Draw my life 昆蟲擾西的過動人生https://youtu.be/tBEkVkTYSrE
- 粘巴達假日學校─2019童年三國五部曲紀錄片https://youtu.be/l1lz2pwxgds
2020/10/27
- 請假:
- 活動紀錄
- 討論關於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吊橋效應
- 破窗效應
- 從眾效應
- 登門檻效應
- 羊群效應
- 巴納姆效應
- 旁觀者效應
- 馬太效應
- 搭便車效應
- 暈輪效應
- 創傷症候群
- 倖存者內疚
- 不注意盲視
- 心得
- 薛期蔚:
- 孫伯罕:
2020/11/03
- 請假:
- 活動紀錄
- 討論關於:
- 亞斯伯格
- 社交能力缺損
- 不太會看臉色
- 文不對題
- 亞斯伯格
2020/11/10
- 請假:
- 活動紀錄
- 觀看自閉相關影集:異類
- 討論關於
2020/11/17(停課)
- 請假:
- 活動紀錄
- 討論關於
- 心得
- 薛期蔚:
- 孫伯罕:
2020/11/24
- 請假:
- 活動紀錄
- 討論關於
- 影片連結
焦慮症
2020/12/01(停課)
- 活動紀錄:月考復習,暫停一次
2020/12/08
- 請假:
- 活動紀錄
- 討論關於
- 影片連結
2020/12/15
- 請假:
- 活動紀錄
- 討論關於
- 影片連結
- 恐懼症:
2020/12/22
- 活動紀錄:影片欣賞「不死劫」
- 主題:解離型人格障礙
- 心得
- 薛期蔚:
- 孫伯罕:
2020/12/29
- 活動紀錄:影片欣賞「分裂」
- 主題:解離型人格障礙
- 心得
- 薛期蔚:
- 孫伯罕:
2021/01/05
- 活動紀錄:影片欣賞「異裂」
- 主題:解離型人格障礙
- 心得
- 薛期蔚:
- 孫伯罕:
2020/01/12(停課)
- 期末行動學習停課一次
2021/01/19
- 活動紀錄:補wiki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