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學群/01/組課/心理學」修訂間的差異
(未顯示由 4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51 次修訂) | |||
行 2: | 行 2: | ||
==課程目標== | ==課程目標== | ||
:讓大眾更理解心理學 | :讓大眾更理解心理學 | ||
+ | ==參課者== | ||
+ | #薛期蔚 | ||
+ | #孫伯罕 | ||
+ | ==評分標準== | ||
+ | #出席率:50% | ||
+ | #課程紀錄:50% | ||
==簡介== | ==簡介== | ||
行 12: | 行 18: | ||
==上課記錄== | ==上課記錄== | ||
===2020.09.15=== | ===2020.09.15=== | ||
− | |||
*活動紀錄 | *活動紀錄 | ||
#每個人先聊聊對心理學的想法,以及在這堂課希望得到的收穫。 | #每個人先聊聊對心理學的想法,以及在這堂課希望得到的收穫。 | ||
行 24: | 行 29: | ||
*#*藥物vs大腦化學物質傳導 | *#*藥物vs大腦化學物質傳導 | ||
*心得 | *心得 | ||
− | *:薛期蔚: | + | *:薛期蔚:因為我是第一次帶這種課程所以講得有點爛,下次應該會帶講義,有這次經驗下次應該會講更好......吧? |
*:孫伯罕:雖然有點單調、透過影片和討論讓課程豐富了一點,但我還是希望期蔚多講一些課(下次要帶講義來!!!) | *:孫伯罕:雖然有點單調、透過影片和討論讓課程豐富了一點,但我還是希望期蔚多講一些課(下次要帶講義來!!!) | ||
− | |||
*:黃鈴諭:每個人踴躍分享自己的想法及經驗,試著釋學術性名詞、取得共識,建立個人化聯結。也許可以利用這堂課程,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詮釋理解個人狀態,重新建構個人圖象。 | *:黃鈴諭:每個人踴躍分享自己的想法及經驗,試著釋學術性名詞、取得共識,建立個人化聯結。也許可以利用這堂課程,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詮釋理解個人狀態,重新建構個人圖象。 | ||
===2020.09.22=== | ===2020.09.22=== | ||
− | |||
*活動紀錄 | *活動紀錄 | ||
− | *#觀看反社會人格&16型人格測試(MBTI) | + | *#觀看反社會人格&16型人格測試(MBTI)&聯覺相關影片後進行討論 |
*#進行16型人格檢測(MBTI) | *#進行16型人格檢測(MBTI) | ||
*討論關於 | *討論關於 | ||
*#反社會人格 | *#反社會人格 | ||
*#16型人格檢測(MBTI) | *#16型人格檢測(MBTI) | ||
+ | *#聯覺 | ||
*影片連結 | *影片連結 | ||
− | # | + | #反社會人格:特徵是長期無視或侵犯他人權利,常表現為道德意識或良心低落。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公認的最難治療的心理障礙之一。<br><videoflash>Gfv7bkuaejk</videoflash> <videoflash>cDLGlaLN2Qs</videoflash> |
#16型人格檢測(MBTI)<br><videoflash>XWd7ubxp5Vg</videoflash> | #16型人格檢測(MBTI)<br><videoflash>XWd7ubxp5Vg</videoflash> | ||
+ | #聯覺<br><videoflash>iP8qzxvosdE</videoflash><videoflash>H0UDwoyTMaA</videoflash> | ||
*心得 | *心得 | ||
− | *: | + | *:薛期蔚:坐在家裡想到可以講反社會人格,然後看完聯覺的影片覺得酷誒原來有這種人。 |
− | *: | + | *:孫伯罕:我們這堂課上了「聯覺」就是可以同時聯想出3種味道的人、我覺得蠻酷的、之後我們在做「MBTI 16型人格測驗」雖然不準、但是在討論當中讓我們更理解彼此遇到事情的反應模式。 |
===2020/09/29=== | ===2020/09/29=== | ||
− | |||
*活動紀錄 | *活動紀錄 | ||
*討論關於 | *討論關於 | ||
+ | #解離性人格疾患 | ||
+ | #臉盲症 | ||
+ | *影片連結 | ||
+ | #解離性人格疾患:常與思覺失調症搞混,較早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版本將其命名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後來改稱解離性身分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br><videoflash>zgrD_gbvoqc</videoflash><videoflash>GRTQqy8FeQE</videoflash><videoflash>YZx1iQ6b3IE</videoflash> | ||
+ | #臉盲症:<br><videoflash>aYCMZCm3C2c</videoflash> | ||
*心得 | *心得 | ||
− | *: | + | *:薛期蔚:之前在一起共作室看過相關的東西覺得可以在這邊講,在這邊看完這些影片覺得還滿棒的 |
− | *: | + | *:孫伯罕:今天的課程是何謂「臉盲症」跟「人格分裂--解離性人格疾患」,我們看了相關影片(切換人格的當下)我發現,這是一種保護模式,他們通常在4,5歲時受到極度創傷,所以分裂出一個人格來,讓他暫時忘記那段痛苦,所以如果要讓這些病患變少,個要更著重在家庭教育,減少家暴、性侵等事情發生,讓小孩穩定的成長。 |
− | |||
− | |||
===2020/10/06=== | ===2020/10/06=== | ||
行 58: | 行 65: | ||
*活動紀錄 | *活動紀錄 | ||
*討論關於 | *討論關於 | ||
+ | *影片連結 | ||
+ | #夢遊:<br><videoflash>eUqS4r4oI1c</videoflash> | ||
*心得 | *心得 | ||
*:薛期蔚: | *:薛期蔚: | ||
− | *: | + | *:孫伯罕:今天在講夢遊,我以前就有在想,夢遊有沒有意識,答案是沒有,但美國居然還有夢遊殺人的案例,真的有點驚悚,但很有趣! |
− | |||
− | |||
===2020/10/13=== | ===2020/10/13=== | ||
− | |||
*活動紀錄 | *活動紀錄 | ||
− | * | + | '''心理學的生理基礎:大腦''' |
+ | |||
+ | :::<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不錯學群/黃鈴諭/大腦側面圖01.PNG' width='300' height='*' /> <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不錯學群/黃鈴諭/大腦側面圖png.png' width='300 height='*'/> | ||
+ | |||
+ | 一、腦位於顱骨之內,並受其保護。腦的表面還覆蓋著腦膜(meninges),腦膜則由最外層的硬腦膜(dura mater),中間的蛛網膜(arachnoid)及最內層的軟腦膜(pia mater)組成。<br/> | ||
+ | 二、腦由四個主要部分構成:腦幹(brain stem)、間腦(diencephalon)、大腦(cerebrum)及小腦(cerebellum)。<br/> | ||
+ | #大腦佔上腦重量的八分之七,分左、右兩個半球,中間以胼胝體(corpus callosum)相連。 | ||
+ | #小腦位於大腦之下,腦幹之後。其功能包括,維持身體的平衡,與大腦皮質運動區共同協調肌肉的運作,姿勢反射的興奮與抑制。 | ||
+ | #邊緣系統 | ||
+ | #*海馬迴:記憶、新技能學習 | ||
+ | #*#若破壞雙側海馬的腹面,會影響患者的近期記憶, | ||
+ | #*#可學習新事物,保留舊記憶,但無法形成新的長期記憶。 | ||
+ | #*杏仁核 | ||
+ | #*#杏仁核經由跟其他腦區域的連結,能夠調節記憶的強度。 | ||
+ | #*#杏仁核對社會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 ||
+ | #*#杏仁核的大小跟社會網絡大小和複雜度有閞。 | ||
+ | #腦下腺:內分泌系統 | ||
+ | #視丘:將感覺受的訊息傳到大腦 | ||
+ | #下視丘:與控制自主神經系統、維持恆定有關。例如:控制體溫、心跳、血壓。 | ||
+ | |||
+ | '''大腦皮層''' | ||
+ | |||
+ | :::<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不錯學群/黃鈴諭/大腦皮質層.png' width='300' height='*' /> | ||
+ | |||
+ | #大腦皮層分為左右二個腦半球,二者以胼胝體相連。 | ||
+ | #每個腦半球含有四個葉 | ||
+ | #*額葉:含前額葉、後額葉(布羅卡氏區Broca’s area)運動語言中樞 | ||
+ | #*頂葉 | ||
+ | #*枕葉:視覺 | ||
+ | #*顳葉:聽覺(Wernicke area韋尼克區)、情緒、記憶 | ||
+ | #*大腦發展階段:3歲、8歲、青春期、25歲、40歲 | ||
+ | |||
+ | <table class='nicetable' align='center' style='border:2pt;width:95%;border-collapse:collapse'> | ||
+ | <tr> | ||
+ | <th bgcolor='#BBFFBB' width='10%"><B></B></th> | ||
+ | <th bgcolor='#BBFFBB' width='18%"><B>前額葉</B></th> | ||
+ | <th bgcolor='#BBFFBB' width='18%"><B>頂葉</B></th> | ||
+ | <th bgcolor='#BBFFBB' width='18%"><B>後額葉</B></th> | ||
+ | <th bgcolor='#BBFFBB' width='18%"><B>顳葉</B></th> | ||
+ | <th bgcolor='#BBFFBB' width='18%"><B>枕葉</B></th> | ||
+ | </tr> | ||
+ | <tr> | ||
+ | <th bgcolor='#BBFFBB'><B>右腦</B><br/>(感動)</th> | ||
+ | <th>直覺、感性、嗅覺</th> | ||
+ | <th>感受的接受區</th> | ||
+ | <th>鑑賞力、感動力</th> | ||
+ | <th>情緒、聽覺理解、腎上腺素、短期記憶</th> | ||
+ | <th>聯結、想像、回憶、憧憬、反思</th> | ||
+ | </tr> | ||
+ | <tr> | ||
+ | <th bgcolor='#BBFFBB'><B>左腦</B><br/>(解釋)</th> | ||
+ | <th>指揮慾、生命鬥志、整體規劃</th> | ||
+ | <th>概念理解區</th> | ||
+ | <th>運動技巧、邏輯概念、組織能力</th> | ||
+ | <th>抽象文字的理解力,文字記憶的學習能力、程式記憶、長期記憶</th> | ||
+ | <th>實物、抽象符號等辨識</th> | ||
+ | </tr> | ||
+ | </table> | ||
+ | |||
+ | '''認知發展理論'''-階段觀<br> | ||
+ | 認知發展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或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著名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所提出。 | ||
+ | |||
+ | 所謂「認知發展」是指個體自出生後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吸收知識時的認知方式以及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其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的歷程。 | ||
+ | |||
+ | 皮亞傑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 ||
+ | :(一)感知運動階段(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0-2歲):1歲時發展出物體恆存性的概念,以感覺動作發揮其基模的功能。由本能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的活動。 | ||
+ | :(二)前運算階段(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2-7歲):已經能使用語言及符號等表徵外在事物,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為中心,能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物的全面性。 | ||
+ | :(三)具體運算階段(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7-11歲):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解決問題,能使用具體物之操作來協助思考,能理解可逆性與守恆的道理。 | ||
+ | :(四)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11-16歲):開始會類推,有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思考解決問題。 | ||
+ | |||
+ | 這四個階段有以下的特色: | ||
+ | #發展順序不變,但具有個別差異。 | ||
+ | #具有普遍性(不具文化特別性)。 | ||
+ | #依賴認知發展,但可普遍化為其它功能。 | ||
+ | #各發展階段都是在邏輯上有組織的整體。 | ||
+ | #各階段的順序是自然的階層<br/>(所有成功發展的階段都會有前面階段的元素參與合作,但後一階段比起前面的階段,更加不同,而且更加統整)。 | ||
+ | #6每個階段,在思考模式上會表現出質的不同,而不僅僅是量的差異。 | ||
+ | |||
+ | |||
+ | '''下層腦行為 VS.上層腦行為''' | ||
+ | |||
+ | :::<img scr='http://jendo.org/uploadFiles/不錯學群/黃鈴諭/大腦發育圖.png' width='300' height='*'/> | ||
+ | |||
+ | 「上層腦行為」:指由大腦皮質區所主導的行為─那些經歷精密思考後做出的行為。「由上往下的行為」(Top-Down Behavior) | ||
+ | |||
+ | 「下層腦行為」:則是由腦幹所掌控的行為。「由下往上的行為」(Bottom-Up Behavior) | ||
+ | |||
+ | 腦的發育是由下往上,就像蓋房子一樣,從下往上蓋。<br/> | ||
+ | 最先發展好的區域是腦幹,嬰兒在出生時腦幹就已經發育完全,腦幹負責基本生存機能,像是呼吸、心跳、血壓、消化等等。 | ||
+ | |||
+ | 第二個發展完全的部位是邊緣系統,包含杏仁核,這個部分的大腦負責掌管情緒、偵測周遭是否有危險,一旦偵測到危險就要立刻傳遞訊息給腦幹,讓你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在面對危險時可以反擊或是逃跑。 | ||
+ | |||
+ | 最晚才發育好的區域是大腦皮質區,負責思考、語言、調節情緒。美國精神科醫師丹尼爾‧席格(Dan Siegel)解釋孩子的大腦就像是施工中的房子,他們的下層腦(包含腦幹和邊緣系統)已經蓋好了,但是上層腦(大腦皮質區)卻還在慢慢蓋。科學家甚至提出大腦前額葉要到二十五歲才會發育成熟。 | ||
+ | |||
+ | |||
+ | '''人的行為,顯示了神經系統如何應對壓力'''<br/> | ||
+ | 我們每個人其實每天都不斷在偵測周遭環境是否安全──可能是藉由觀察旁人的聲音、臉孔、身體姿勢等等,來評估安全程度。 | ||
+ | |||
+ | 人的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會依據感受到的安全程度產生三階段反應:「社會連結」(Social Engagement)、「攻擊或逃跑」(Fight or Flight)、以及「凍結、關閉」(Freeze、Shut-down)。 | ||
+ | |||
+ | 也就是說: | ||
+ | 當我們「覺得」不安全時,我們會有 | ||
+ | #攻:反擊 | ||
+ | #逃:逃跑 | ||
+ | #呆:關閉所有感覺、身體完全失去能量 | ||
+ | |||
+ | 當我們「覺得」安全時,才會與社會(其他人)連結。 | ||
+ | 傳統管教上,大人們很常把孩子的「行為」當成改變的目標,所以運用獎勵或懲罰來修正行為。 | ||
+ | |||
+ | 這些策略都是建立在認定孩子所有的「問題行為」都是上層腦行為──出現這些行為都是故意的、刻意的。於是老師和家長們也採用對付上層腦的策略──懲罰與獎勵,假設孩子能夠思考行為的後果。 | ||
+ | |||
+ | 但是因為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所以孩子所展現出的大部分行為──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其實都是下層腦行為,因為他們的上層腦還在發展,還在慢慢學習如何用語言表達情緒、思考和做決定。 | ||
+ | |||
+ | 如果孩子出現下層腦行為,那麼獎勵或懲罰就一點效用都沒有,因為下層腦行為所透露的,是孩子感受到威脅後身體求生存的機制。 | ||
+ | |||
+ | 孩子出現下層腦行為時,其實是在傳遞訊息,告訴我們他的神經系統正在如何應付威脅,而大人們要做的,是要幫助他感受到安全,這樣神經系統才能回到社會連結狀態。一旦孩子能夠回到社會連結狀態,他的「問題行為」也就會消失了,因為他的神經系統不再需要這些行為來應付威脅。 | ||
+ | |||
+ | |||
*心得 | *心得 | ||
*:薛期蔚: | *:薛期蔚: | ||
− | *: | + | *:孫伯罕:今天是黃老師分享「大腦」的構造,、我們今天還有討論到資訊課的外修生,他的情緒管理跟「上層腦」or「下層腦」有關的部分,內容蠻豐富的。 |
− | |||
− | |||
===2020/10/20=== | ===2020/10/20=== | ||
*請假: | *請假: | ||
*活動紀錄 | *活動紀錄 | ||
− | * | + | *#Draw my life 昆蟲擾西的過動人生<br><videoflash>tBEkVkTYSrE&feature</videoflash> |
+ | *#粘巴達假日學校─2019童年三國五部曲紀錄片<br><videoflash>l1lz2pwxgds&feature</videoflash> | ||
*心得 | *心得 | ||
*:薛期蔚: | *:薛期蔚: | ||
− | *: | + | *:孫伯罕:今天討論的主題是過動,我蠻欣賞這位昆蟲老師的,她可以坦然的接受自己,並找到與自己相處的方法,非常值得學習。 |
− | *: | + | *:粘巴達假日學校,讓我聯想到「夏山學校」就是一個提供孩子自由探索、在大自然當中成長的環境,我覺得很棒! |
− | |||
===2020/10/27=== | ===2020/10/27=== | ||
行 88: | 行 209: | ||
*活動紀錄 | *活動紀錄 | ||
*討論關於 | *討論關於 | ||
+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
+ | *#吊橋效應 | ||
+ | *#破窗效應 | ||
+ | *#從眾效應 | ||
+ | *#登門檻效應 | ||
+ | *#羊群效應 | ||
+ | *#巴納姆效應 | ||
+ | *#旁觀者效應 | ||
+ | *#馬太效應 | ||
+ | *#搭便車效應 | ||
+ | *#暈輪效應 | ||
+ | *#創傷症候群 | ||
+ | *#倖存者內疚 | ||
+ | *#不注意盲視 | ||
+ | *影片連結 | ||
+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指人在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其症狀包括會出現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夢,接觸相關事物時會有精神或身體上的不適和緊張,會試圖避免接觸、甚至是摧毀相關的事物,認知與感受的突然改變、以及應激狀態頻發等。這些症狀往往會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出現,且持續一個月以上。<br><videoflash>M4YPwpYlFzs&t=2s</videoflash> | ||
+ | #倖存者內疚:是指一個人認為從創傷事件中幸存的自己是有過錯的。我們因為自己幸存而感到困惑和內疚,甚至寧願自己也遭遇不幸。<br><videoflash>9_S55kXCf7k</videoflash> | ||
+ | #不注意盲視<br><videoflash>qF_b7l2mtls</videoflash> | ||
*心得 | *心得 | ||
*:薛期蔚: | *:薛期蔚: | ||
− | *: | + | *:孫伯罕:今天看了蠻多部影片,我覺得收貨很多,但還在消化當中... |
− | |||
− | |||
===2020/11/03=== | ===2020/11/03=== | ||
*請假: | *請假: | ||
− | * | + | *活動紀錄:薛期蔚'''自閉症類群障礙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專題報告預演 |
− | * | + | |
− | * | + | *ASD屬於神經發展上的障礙,男女發病比例約為4~5:1,並有較高的遺傳性,同卵雙胞胎的發生率是96%,手足之間則有2.7%的機率,是一般人口的30倍,在遺傳學上的研究,雖未得到確定的結果,但已知道是受多個基因的影響。 |
− | * | + | **自閉症 |
− | * | + | **亞斯伯格症 |
− | * | + | **雷特症 |
− | * | + | **兒童期崩解症 |
+ | *自閉症(Autism) | ||
+ | **病因:還未確定,以下是三種主流說法 | ||
+ | **#腦部發育障礙所引發 | ||
+ | **#遺傳體質存在造成中樞神經病變 | ||
+ | **#環境因素 | ||
+ | **家長一般於孩童2~3歲時察覺異常 | ||
+ | **症狀:三歲前就出現困難,長大後仍可診斷。 | ||
+ | **#人際社會互動有障礙 | ||
+ | **#溝通有障礙 | ||
+ | **#重複固定的行為 | ||
+ | **治療 | ||
+ | **#行為療法 | ||
+ | **#感覺統合療法 | ||
+ | **#遊戲治療 | ||
+ | **#藝術治療 | ||
+ | **#音樂治療 | ||
+ | **#TEACCH自閉症結構性教學 | ||
+ | *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簡稱AS) | ||
+ | **病因:至今未明,目前主流說法為遺傳 | ||
+ | **症狀 | ||
+ | **#缺少同理心 | ||
+ | **#社交能力缺損 | ||
+ | **#興趣固定與狹隘 | ||
+ | **#強迫性的要遵照固定的常規和興趣 | ||
+ | **#獨特的語言能力 | ||
+ | **#非語言溝通能力有問題 | ||
+ | **#動作不協調 | ||
+ | **治療 | ||
+ | **#心理治療 | ||
+ | *雷特症 | ||
+ | **病因<br> 至今未明,最早被認為是高氨血症,但目前認為不是重要成因;有研究者認為是新陳代謝異常導致,但尚未有一致結果;神經遞質的研究(多巴胺、複合胺、腎上腺素、乙醯膽鹼)的結果也未能一致;腦皮質萎縮較常發現;脆弱X染色體,顯性X染色體突變等因素都被提出過。 | ||
+ | **症狀 | ||
+ | **#早期 6 個月 ~1 歲半 嬰兒很安靜、乖巧,目光不注視外界人物, 頭圍成長趨緩。 | ||
+ | **#發展明顯遲緩及退化期 1~4 歲 快速退化及發展遲緩現象,包括語言表達 逐漸喪失,呈現洗手、捻手、搓手等刻板動作, 偶而的將手無理由的放在背後觸摸,握緊手、 張手等,有的患孩會呈現吐舌、陣發喘氣、睡 眠不安或走路開始不穩,頭圍明顯成長趨緩。 | ||
+ | **#幼稚園至國小年齡之穩定期 2~10 歲 呈現失用症,不會使用正常力量的肢體; 躁動、愛哭。 | ||
+ | **#運動退化之晚期 5~25 歲 失能,逐漸呈不能走 路,有些因下肢呈強直, 需坐輪椅,但認知、語 言溝通及手部動作較 穩定,注視他人能力 仍能維持。 | ||
+ | **治療 | ||
+ | **#物理治療 | ||
+ | **#職能治療 | ||
+ | **#語言治療 | ||
+ |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簡稱ABA( 應用行為分析 ) | ||
+ | **#音樂治療 | ||
+ | **#水療 | ||
+ | 兒童期崩解症 | ||
+ | **病因:目前認為與以下疾病有關 | ||
+ | **#脂質代謝異常 | ||
+ | **#亞急性硬化性泛腦炎 | ||
+ | **#結核性硬化症 | ||
+ | **#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 | ||
+ | **#雜合腦白質失養症 | ||
+ | **症狀:將明顯喪失以下技能 | ||
+ | **#語言理解或表達 | ||
+ | **#社交技能或適應行為 | ||
+ | **#大小便的控制 | ||
+ | **#遊戲 | ||
+ | **#動作技能 | ||
+ | **治療 | ||
+ | **#行為治療 | ||
+ | **#環境療法 | ||
+ | **#藥物治療 | ||
===2020/11/10=== | ===2020/11/10=== | ||
− | * | + | *活動紀錄:影片欣賞「異類」 |
− | * | + | *主題:自閉症 |
− | |||
*心得 | *心得 | ||
*:薛期蔚: | *:薛期蔚: | ||
− | * | + | **想看的原因: |
− | * | + | **#覺得還不錯 |
− | *: | + | **想推薦的原因: |
+ | **#因為在一起共作室看過覺得不錯 | ||
+ | **介紹一下這部片在講什麼 | ||
+ | **#自閉症患者的日常 | ||
+ | *:孫伯罕:這部是黃老師推薦的影集,我之前也有看到網站上有人推薦,但我覺得這部的緊張情緒有點太重,要時常提心吊膽的,在看主人翁們做出的選擇,(因為你知道他們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但他們不知道,所以我後來就沒有看了)也許是編劇厲害吧! | ||
− | ===2020/11/17=== | + | ===2020/11/17<font color='red'>(停課)</fo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0/11/24=== | ===2020/11/24=== | ||
行 128: | 行 320: | ||
*活動紀錄 | *活動紀錄 | ||
*討論關於 | *討論關於 | ||
+ | *影片連結 | ||
+ | 焦慮症<br><videoflash>4Z54tHSe310</videoflash> | ||
*心得 | *心得 | ||
*:薛期蔚: | *:薛期蔚: | ||
− | *: | + | *:孫伯罕:自古要來,人類遇到危險、壓力時,人體內會分泌腎上腺素產生「戰鬥或逃跑」的反應,這時的心跳加速,冒汗、也就是焦慮的反應,是正常的焦慮情緒,那「焦慮症」就是陷這些情況當中,無法組我抽離,而且常常是無預警的就開始焦慮了(也許什麼是都沒發生)。 |
− | *: | + | *:我覺得焦慮症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尤其是患者在你身旁時,那個無緣無故的焦慮,真的非常的痛苦(因為你還要忙著安撫他的情緒),所以我想,有一個好的情緒調節,真的是很難的的事 |
− | |||
− | ===2020/12/01=== | + | ===2020/12/01<font color='red'>(停課)</font>=== |
− | + | *活動紀錄:月考復習,暫停一次 | |
− | *活動紀錄 | ||
− | |||
− | |||
− | |||
− | |||
− | |||
− | |||
===2020/12/08=== | ===2020/12/08=== | ||
行 148: | 行 334: | ||
*活動紀錄 | *活動紀錄 | ||
*討論關於 | *討論關於 | ||
+ | *影片連結 | ||
+ | <br><videoflash>_B5wBagKwqM</videoflash> | ||
+ | <br><videoflash>DiOF2p_XTYA</videoflash> | ||
*心得 | *心得 | ||
*:薛期蔚: | *:薛期蔚: | ||
− | *: | + | *:孫伯罕:今天在講的就是人性的心理學:本位思考、以偏概全的思考(二元對立)、從眾效應,等等。都是我們常犯的事,好像真的有點難改耶😅😅 |
− | |||
− | |||
===2020/12/15=== | ===2020/12/15=== | ||
行 158: | 行 345: | ||
*活動紀錄 | *活動紀錄 | ||
*討論關於 | *討論關於 | ||
+ | *影片連結 | ||
+ | #恐懼症:<br><videoflash>woQxNXRySng</videoflash> | ||
*心得 | *心得 | ||
*:薛期蔚: | *:薛期蔚: | ||
− | *: | + | *:孫伯罕:今天在講恐懼症,影片提到恐懼症的原因有兩個: |
− | * | + | *#創傷事件後:比如搭電梯遭遇事故,就有機會引發電梯恐懼症。 |
− | *: | + | *#學習反應:比如小時候媽媽看到老鼠,就會大叫,結果害我現在看到老鼠會害怕,老鼠恐懼症等等。 |
+ | *:我覺得有些我們害怕的東西就是小時候的噩夢,或是莫名其妙不知道在怕什麼的事物,其實慢慢長大情況就會好轉了~ | ||
===2020/12/22=== | ===2020/12/22=== | ||
− | * | + | *活動紀錄:影片欣賞「不死劫」(驚心動魄) |
− | * | + | *在費城,擔任體育場保安的大衛·杜恩在一場列車失事下倖存,成為了唯一倖存者。此時,他遇見了從一出生就患有成骨不全症的漫畫藝術收藏家伊利亞·普林斯,從小他就相當容易骨折。伊利亞對大衛感到相當有興趣,這使得大衛在處理自己家庭糾紛的同時,也開始對自己的身體展開疑惑,並打算藉由調查來了解自己為何與眾不同,這似乎與伊利亞有著密切的關連。 |
− | * | + | *主題:解離型人格障礙 |
*心得 | *心得 | ||
*:薛期蔚: | *:薛期蔚: | ||
− | * | + | **想看完的原因: |
− | * | + | **#單純覺得沒東西講想耗時間 |
− | *: | + | **想推薦的原因: |
+ | **#因為是奈沙馬蘭三部曲的首部,想看完整的三部曲 | ||
+ | **介紹一下這部片在講什麼 | ||
+ | **#某人想說服一個普通人其實是超級英雄 | ||
+ | *:孫伯罕:會看這部的原因是,想把三部曲看完,有一個完整的故事線,比較要好了解整部電影(三部曲)的起承轉合。 | ||
===2020/12/29=== | ===2020/12/29=== | ||
− | * | + | *活動紀錄:影片欣賞「分裂」 |
− | * | + | *該片講述擁有多重人格的神祕男性因故而綁架了三名少女,而使少女們接觸了一連串的驚悚際遇。 |
− | * | + | *主題:解離型人格障礙 |
*心得 | *心得 | ||
*:薛期蔚: | *:薛期蔚: | ||
− | * | + | **想看完的原因: |
− | * | + | **#因為這部在講DID |
− | *: | + | **想推薦的原因: |
+ | **#在一起共作室中看過這部,就想推薦 | ||
+ | **介紹一下這部片在講什麼 | ||
+ | **#DID | ||
+ | *:孫伯罕:這部影片是我在youtube看到的,覺得跟心理學的課程相關,於是就在上課時播放了這部影片,我覺得解「離型人格障礙」患者真的蠻可憐的。這個主角的演員演繹得很生動,讓人既恨他,又為他感到悲哀,因為他小時候小時候受過媽媽嚴重的心理傷害,他才會產生出「野獸人格」保護自己... | ||
===2021/01/05=== | ===2021/01/05=== | ||
− | * | + | *活動紀錄:影片欣賞「異裂」 |
− | * | + | *故事延續《分裂》,當大衛·鄧恩正追尋著如「野獸」般的凱文時,身處黑暗、掌握他們兩人的關鍵秘密的「玻璃先生」伊利亞·普林斯也預謀著神祕的計劃。 |
− | * | + | *主題:解離型人格障礙 |
− | * | + | *心得: |
*:薛期蔚: | *:薛期蔚: | ||
− | * | + | **想看完的原因: |
− | * | + | **#沒有原因就想看完 |
− | *: | + | **想推薦的原因: |
+ | **#沒有原因就想推薦 | ||
+ | **介紹一下這部片在講什麼 | ||
+ | **#英雄起源 | ||
+ | *:孫伯罕:我覺得這部電影很精彩,雖然自從第二部《分裂》看完後,就和心理學疾病無關了,但我看他們的打鬥場鏡還蠻爽的。 | ||
− | === | + | ===2020/01/12<font color='red'>(停課)</font>=== |
− | * | + | *期末行動學習停課一次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01/19=== | ===2021/01/19=== | ||
− | + | *活動紀錄:補wiki心得 | |
− | *活動紀錄 | ||
− | |||
− | |||
− | |||
− | |||
− | |||
− |
於 2021年1月22日 (五) 08:54 的最新修訂
目錄
- 1 課程目標
- 2 參課者
- 3 評分標準
- 4 簡介
- 5 上課記錄
- 5.1 2020.09.15
- 5.2 2020.09.22
- 5.3 2020/09/29
- 5.4 2020/10/06
- 5.5 2020/10/13
- 5.6 2020/10/20
- 5.7 2020/10/27
- 5.8 2020/11/03
- 5.9 2020/11/10
- 5.10 2020/11/17(停課)
- 5.11 2020/11/24
- 5.12 2020/12/01(停課)
- 5.13 2020/12/08
- 5.14 2020/12/15
- 5.15 2020/12/22
- 5.16 2020/12/29
- 5.17 2021/01/05
- 5.18 2020/01/12(停課)
- 5.19 2021/01/19
課程目標
- 讓大眾更理解心理學
參課者
- 薛期蔚
- 孫伯罕
評分標準
- 出席率:50%
- 課程紀錄:50%
簡介
- 以一學期一本書做為討論中心點
- 從心理學的方面去理解人類行為
- 第一堂為書本決定,接下來皆為討論
- 以一人選擇一章進行說明並討論
- 目前書單僅有心理學導論
上課記錄
2020.09.15
- 活動紀錄
- 每個人先聊聊對心理學的想法,以及在這堂課希望得到的收穫。
- 期蔚介紹「心理學導論」二版 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Christel Lutz著,危芷芬編譯 雙葉書廊出版
及二部介紹憂鬱症及躁鬱症的影片。
- 討論關於
- 精神疾病的分類
- 分享對於用藥的想法
- 分享個人經驗中,關係過動、亞斯、腦性麻痺等等,的訊息及個人解讀
- 概論「腦神經心理學」
- 理解行為與大腦之間的關聯性
- 藥物vs大腦化學物質傳導
- 心得
- 薛期蔚:因為我是第一次帶這種課程所以講得有點爛,下次應該會帶講義,有這次經驗下次應該會講更好......吧?
- 孫伯罕:雖然有點單調、透過影片和討論讓課程豐富了一點,但我還是希望期蔚多講一些課(下次要帶講義來!!!)
- 黃鈴諭:每個人踴躍分享自己的想法及經驗,試著釋學術性名詞、取得共識,建立個人化聯結。也許可以利用這堂課程,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詮釋理解個人狀態,重新建構個人圖象。
2020.09.22
- 活動紀錄
- 觀看反社會人格&16型人格測試(MBTI)&聯覺相關影片後進行討論
- 進行16型人格檢測(MBTI)
- 討論關於
- 反社會人格
- 16型人格檢測(MBTI)
- 聯覺
- 影片連結
- 反社會人格:特徵是長期無視或侵犯他人權利,常表現為道德意識或良心低落。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公認的最難治療的心理障礙之一。
- 16型人格檢測(MBTI)
- 聯覺
- 心得
- 薛期蔚:坐在家裡想到可以講反社會人格,然後看完聯覺的影片覺得酷誒原來有這種人。
- 孫伯罕:我們這堂課上了「聯覺」就是可以同時聯想出3種味道的人、我覺得蠻酷的、之後我們在做「MBTI 16型人格測驗」雖然不準、但是在討論當中讓我們更理解彼此遇到事情的反應模式。
2020/09/29
- 活動紀錄
- 討論關於
- 解離性人格疾患
- 臉盲症
- 影片連結
- 解離性人格疾患:常與思覺失調症搞混,較早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版本將其命名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後來改稱解離性身分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
- 臉盲症:
- 心得
- 薛期蔚:之前在一起共作室看過相關的東西覺得可以在這邊講,在這邊看完這些影片覺得還滿棒的
- 孫伯罕:今天的課程是何謂「臉盲症」跟「人格分裂--解離性人格疾患」,我們看了相關影片(切換人格的當下)我發現,這是一種保護模式,他們通常在4,5歲時受到極度創傷,所以分裂出一個人格來,讓他暫時忘記那段痛苦,所以如果要讓這些病患變少,個要更著重在家庭教育,減少家暴、性侵等事情發生,讓小孩穩定的成長。
2020/10/06
- 請假:
- 活動紀錄
- 討論關於
- 影片連結
- 夢遊:
- 心得
- 薛期蔚:
- 孫伯罕:今天在講夢遊,我以前就有在想,夢遊有沒有意識,答案是沒有,但美國居然還有夢遊殺人的案例,真的有點驚悚,但很有趣!
2020/10/13
- 活動紀錄
心理學的生理基礎:大腦
一、腦位於顱骨之內,並受其保護。腦的表面還覆蓋著腦膜(meninges),腦膜則由最外層的硬腦膜(dura mater),中間的蛛網膜(arachnoid)及最內層的軟腦膜(pia mater)組成。
二、腦由四個主要部分構成:腦幹(brain stem)、間腦(diencephalon)、大腦(cerebrum)及小腦(cerebellum)。
- 大腦佔上腦重量的八分之七,分左、右兩個半球,中間以胼胝體(corpus callosum)相連。
- 小腦位於大腦之下,腦幹之後。其功能包括,維持身體的平衡,與大腦皮質運動區共同協調肌肉的運作,姿勢反射的興奮與抑制。
- 邊緣系統
- 海馬迴:記憶、新技能學習
- 若破壞雙側海馬的腹面,會影響患者的近期記憶,
- 可學習新事物,保留舊記憶,但無法形成新的長期記憶。
- 杏仁核
- 杏仁核經由跟其他腦區域的連結,能夠調節記憶的強度。
- 杏仁核對社會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 杏仁核的大小跟社會網絡大小和複雜度有閞。
- 海馬迴:記憶、新技能學習
- 腦下腺:內分泌系統
- 視丘:將感覺受的訊息傳到大腦
- 下視丘:與控制自主神經系統、維持恆定有關。例如:控制體溫、心跳、血壓。
大腦皮層
- 大腦皮層分為左右二個腦半球,二者以胼胝體相連。
- 每個腦半球含有四個葉
- 額葉:含前額葉、後額葉(布羅卡氏區Broca’s area)運動語言中樞
- 頂葉
- 枕葉:視覺
- 顳葉:聽覺(Wernicke area韋尼克區)、情緒、記憶
- 大腦發展階段:3歲、8歲、青春期、25歲、40歲
前額葉 | 頂葉 | 後額葉 | 顳葉 | 枕葉 | |
---|---|---|---|---|---|
右腦 (感動) |
直覺、感性、嗅覺 | 感受的接受區 | 鑑賞力、感動力 | 情緒、聽覺理解、腎上腺素、短期記憶 | 聯結、想像、回憶、憧憬、反思 |
左腦 (解釋) |
指揮慾、生命鬥志、整體規劃 | 概念理解區 | 運動技巧、邏輯概念、組織能力 | 抽象文字的理解力,文字記憶的學習能力、程式記憶、長期記憶 | 實物、抽象符號等辨識 |
認知發展理論-階段觀
認知發展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或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著名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所提出。
所謂「認知發展」是指個體自出生後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吸收知識時的認知方式以及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其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的歷程。
皮亞傑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 (一)感知運動階段(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0-2歲):1歲時發展出物體恆存性的概念,以感覺動作發揮其基模的功能。由本能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的活動。
- (二)前運算階段(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2-7歲):已經能使用語言及符號等表徵外在事物,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為中心,能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物的全面性。
- (三)具體運算階段(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7-11歲):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解決問題,能使用具體物之操作來協助思考,能理解可逆性與守恆的道理。
- (四)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11-16歲):開始會類推,有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思考解決問題。
這四個階段有以下的特色:
- 發展順序不變,但具有個別差異。
- 具有普遍性(不具文化特別性)。
- 依賴認知發展,但可普遍化為其它功能。
- 各發展階段都是在邏輯上有組織的整體。
- 各階段的順序是自然的階層
(所有成功發展的階段都會有前面階段的元素參與合作,但後一階段比起前面的階段,更加不同,而且更加統整)。 - 6每個階段,在思考模式上會表現出質的不同,而不僅僅是量的差異。
下層腦行為 VS.上層腦行為
「上層腦行為」:指由大腦皮質區所主導的行為─那些經歷精密思考後做出的行為。「由上往下的行為」(Top-Down Behavior)
「下層腦行為」:則是由腦幹所掌控的行為。「由下往上的行為」(Bottom-Up Behavior)
腦的發育是由下往上,就像蓋房子一樣,從下往上蓋。
最先發展好的區域是腦幹,嬰兒在出生時腦幹就已經發育完全,腦幹負責基本生存機能,像是呼吸、心跳、血壓、消化等等。
第二個發展完全的部位是邊緣系統,包含杏仁核,這個部分的大腦負責掌管情緒、偵測周遭是否有危險,一旦偵測到危險就要立刻傳遞訊息給腦幹,讓你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在面對危險時可以反擊或是逃跑。
最晚才發育好的區域是大腦皮質區,負責思考、語言、調節情緒。美國精神科醫師丹尼爾‧席格(Dan Siegel)解釋孩子的大腦就像是施工中的房子,他們的下層腦(包含腦幹和邊緣系統)已經蓋好了,但是上層腦(大腦皮質區)卻還在慢慢蓋。科學家甚至提出大腦前額葉要到二十五歲才會發育成熟。
人的行為,顯示了神經系統如何應對壓力
我們每個人其實每天都不斷在偵測周遭環境是否安全──可能是藉由觀察旁人的聲音、臉孔、身體姿勢等等,來評估安全程度。
人的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會依據感受到的安全程度產生三階段反應:「社會連結」(Social Engagement)、「攻擊或逃跑」(Fight or Flight)、以及「凍結、關閉」(Freeze、Shut-down)。
也就是說: 當我們「覺得」不安全時,我們會有
- 攻:反擊
- 逃:逃跑
- 呆:關閉所有感覺、身體完全失去能量
當我們「覺得」安全時,才會與社會(其他人)連結。 傳統管教上,大人們很常把孩子的「行為」當成改變的目標,所以運用獎勵或懲罰來修正行為。
這些策略都是建立在認定孩子所有的「問題行為」都是上層腦行為──出現這些行為都是故意的、刻意的。於是老師和家長們也採用對付上層腦的策略──懲罰與獎勵,假設孩子能夠思考行為的後果。
但是因為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所以孩子所展現出的大部分行為──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其實都是下層腦行為,因為他們的上層腦還在發展,還在慢慢學習如何用語言表達情緒、思考和做決定。
如果孩子出現下層腦行為,那麼獎勵或懲罰就一點效用都沒有,因為下層腦行為所透露的,是孩子感受到威脅後身體求生存的機制。
孩子出現下層腦行為時,其實是在傳遞訊息,告訴我們他的神經系統正在如何應付威脅,而大人們要做的,是要幫助他感受到安全,這樣神經系統才能回到社會連結狀態。一旦孩子能夠回到社會連結狀態,他的「問題行為」也就會消失了,因為他的神經系統不再需要這些行為來應付威脅。
- 心得
- 薛期蔚:
- 孫伯罕:今天是黃老師分享「大腦」的構造,、我們今天還有討論到資訊課的外修生,他的情緒管理跟「上層腦」or「下層腦」有關的部分,內容蠻豐富的。
2020/10/20
- 請假:
- 活動紀錄
- Draw my life 昆蟲擾西的過動人生
- 粘巴達假日學校─2019童年三國五部曲紀錄片
- Draw my life 昆蟲擾西的過動人生
- 心得
- 薛期蔚:
- 孫伯罕:今天討論的主題是過動,我蠻欣賞這位昆蟲老師的,她可以坦然的接受自己,並找到與自己相處的方法,非常值得學習。
- 粘巴達假日學校,讓我聯想到「夏山學校」就是一個提供孩子自由探索、在大自然當中成長的環境,我覺得很棒!
2020/10/27
- 請假:
- 活動紀錄
- 討論關於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吊橋效應
- 破窗效應
- 從眾效應
- 登門檻效應
- 羊群效應
- 巴納姆效應
- 旁觀者效應
- 馬太效應
- 搭便車效應
- 暈輪效應
- 創傷症候群
- 倖存者內疚
- 不注意盲視
- 影片連結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指人在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其症狀包括會出現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夢,接觸相關事物時會有精神或身體上的不適和緊張,會試圖避免接觸、甚至是摧毀相關的事物,認知與感受的突然改變、以及應激狀態頻發等。這些症狀往往會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出現,且持續一個月以上。
- 倖存者內疚:是指一個人認為從創傷事件中幸存的自己是有過錯的。我們因為自己幸存而感到困惑和內疚,甚至寧願自己也遭遇不幸。
- 不注意盲視
- 心得
- 薛期蔚:
- 孫伯罕:今天看了蠻多部影片,我覺得收貨很多,但還在消化當中...
2020/11/03
- 請假:
- 活動紀錄:薛期蔚自閉症類群障礙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專題報告預演
- ASD屬於神經發展上的障礙,男女發病比例約為4~5:1,並有較高的遺傳性,同卵雙胞胎的發生率是96%,手足之間則有2.7%的機率,是一般人口的30倍,在遺傳學上的研究,雖未得到確定的結果,但已知道是受多個基因的影響。
- 自閉症
- 亞斯伯格症
- 雷特症
- 兒童期崩解症
- 自閉症(Autism)
- 病因:還未確定,以下是三種主流說法
- 腦部發育障礙所引發
- 遺傳體質存在造成中樞神經病變
- 環境因素
- 家長一般於孩童2~3歲時察覺異常
- 症狀:三歲前就出現困難,長大後仍可診斷。
- 人際社會互動有障礙
- 溝通有障礙
- 重複固定的行為
- 治療
- 行為療法
- 感覺統合療法
- 遊戲治療
- 藝術治療
- 音樂治療
- TEACCH自閉症結構性教學
- 病因:還未確定,以下是三種主流說法
- 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簡稱AS)
- 病因:至今未明,目前主流說法為遺傳
- 症狀
- 缺少同理心
- 社交能力缺損
- 興趣固定與狹隘
- 強迫性的要遵照固定的常規和興趣
- 獨特的語言能力
- 非語言溝通能力有問題
- 動作不協調
- 治療
- 心理治療
- 雷特症
- 病因
至今未明,最早被認為是高氨血症,但目前認為不是重要成因;有研究者認為是新陳代謝異常導致,但尚未有一致結果;神經遞質的研究(多巴胺、複合胺、腎上腺素、乙醯膽鹼)的結果也未能一致;腦皮質萎縮較常發現;脆弱X染色體,顯性X染色體突變等因素都被提出過。 - 症狀
- 早期 6 個月 ~1 歲半 嬰兒很安靜、乖巧,目光不注視外界人物, 頭圍成長趨緩。
- 發展明顯遲緩及退化期 1~4 歲 快速退化及發展遲緩現象,包括語言表達 逐漸喪失,呈現洗手、捻手、搓手等刻板動作, 偶而的將手無理由的放在背後觸摸,握緊手、 張手等,有的患孩會呈現吐舌、陣發喘氣、睡 眠不安或走路開始不穩,頭圍明顯成長趨緩。
- 幼稚園至國小年齡之穩定期 2~10 歲 呈現失用症,不會使用正常力量的肢體; 躁動、愛哭。
- 運動退化之晚期 5~25 歲 失能,逐漸呈不能走 路,有些因下肢呈強直, 需坐輪椅,但認知、語 言溝通及手部動作較 穩定,注視他人能力 仍能維持。
- 治療
- 物理治療
- 職能治療
- 語言治療
-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簡稱ABA( 應用行為分析 )
- 音樂治療
- 水療
- 病因
兒童期崩解症
- 病因:目前認為與以下疾病有關
- 脂質代謝異常
- 亞急性硬化性泛腦炎
- 結核性硬化症
- 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
- 雜合腦白質失養症
- 症狀:將明顯喪失以下技能
- 語言理解或表達
- 社交技能或適應行為
- 大小便的控制
- 遊戲
- 動作技能
- 治療
- 行為治療
- 環境療法
- 藥物治療
- 病因:目前認為與以下疾病有關
2020/11/10
- 活動紀錄:影片欣賞「異類」
- 主題:自閉症
- 心得
- 薛期蔚:
- 想看的原因:
- 覺得還不錯
- 想推薦的原因:
- 因為在一起共作室看過覺得不錯
- 介紹一下這部片在講什麼
- 自閉症患者的日常
- 孫伯罕:這部是黃老師推薦的影集,我之前也有看到網站上有人推薦,但我覺得這部的緊張情緒有點太重,要時常提心吊膽的,在看主人翁們做出的選擇,(因為你知道他們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但他們不知道,所以我後來就沒有看了)也許是編劇厲害吧!
2020/11/17(停課)
2020/11/24
- 請假:
- 活動紀錄
- 討論關於
- 影片連結
焦慮症
- 心得
- 薛期蔚:
- 孫伯罕:自古要來,人類遇到危險、壓力時,人體內會分泌腎上腺素產生「戰鬥或逃跑」的反應,這時的心跳加速,冒汗、也就是焦慮的反應,是正常的焦慮情緒,那「焦慮症」就是陷這些情況當中,無法組我抽離,而且常常是無預警的就開始焦慮了(也許什麼是都沒發生)。
- 我覺得焦慮症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尤其是患者在你身旁時,那個無緣無故的焦慮,真的非常的痛苦(因為你還要忙著安撫他的情緒),所以我想,有一個好的情緒調節,真的是很難的的事
2020/12/01(停課)
- 活動紀錄:月考復習,暫停一次
2020/12/08
- 請假:
- 活動紀錄
- 討論關於
- 影片連結
- 心得
- 薛期蔚:
- 孫伯罕:今天在講的就是人性的心理學:本位思考、以偏概全的思考(二元對立)、從眾效應,等等。都是我們常犯的事,好像真的有點難改耶😅😅
2020/12/15
- 請假:
- 活動紀錄
- 討論關於
- 影片連結
- 恐懼症:
- 心得
- 薛期蔚:
- 孫伯罕:今天在講恐懼症,影片提到恐懼症的原因有兩個:
- 創傷事件後:比如搭電梯遭遇事故,就有機會引發電梯恐懼症。
- 學習反應:比如小時候媽媽看到老鼠,就會大叫,結果害我現在看到老鼠會害怕,老鼠恐懼症等等。
- 我覺得有些我們害怕的東西就是小時候的噩夢,或是莫名其妙不知道在怕什麼的事物,其實慢慢長大情況就會好轉了~
2020/12/22
- 活動紀錄:影片欣賞「不死劫」(驚心動魄)
- 在費城,擔任體育場保安的大衛·杜恩在一場列車失事下倖存,成為了唯一倖存者。此時,他遇見了從一出生就患有成骨不全症的漫畫藝術收藏家伊利亞·普林斯,從小他就相當容易骨折。伊利亞對大衛感到相當有興趣,這使得大衛在處理自己家庭糾紛的同時,也開始對自己的身體展開疑惑,並打算藉由調查來了解自己為何與眾不同,這似乎與伊利亞有著密切的關連。
- 主題:解離型人格障礙
- 心得
- 薛期蔚:
- 想看完的原因:
- 單純覺得沒東西講想耗時間
- 想推薦的原因:
- 因為是奈沙馬蘭三部曲的首部,想看完整的三部曲
- 介紹一下這部片在講什麼
- 某人想說服一個普通人其實是超級英雄
- 孫伯罕:會看這部的原因是,想把三部曲看完,有一個完整的故事線,比較要好了解整部電影(三部曲)的起承轉合。
2020/12/29
- 活動紀錄:影片欣賞「分裂」
- 該片講述擁有多重人格的神祕男性因故而綁架了三名少女,而使少女們接觸了一連串的驚悚際遇。
- 主題:解離型人格障礙
- 心得
- 薛期蔚:
- 想看完的原因:
- 因為這部在講DID
- 想推薦的原因:
- 在一起共作室中看過這部,就想推薦
- 介紹一下這部片在講什麼
- DID
- 孫伯罕:這部影片是我在youtube看到的,覺得跟心理學的課程相關,於是就在上課時播放了這部影片,我覺得解「離型人格障礙」患者真的蠻可憐的。這個主角的演員演繹得很生動,讓人既恨他,又為他感到悲哀,因為他小時候小時候受過媽媽嚴重的心理傷害,他才會產生出「野獸人格」保護自己...
2021/01/05
- 活動紀錄:影片欣賞「異裂」
- 故事延續《分裂》,當大衛·鄧恩正追尋著如「野獸」般的凱文時,身處黑暗、掌握他們兩人的關鍵秘密的「玻璃先生」伊利亞·普林斯也預謀著神祕的計劃。
- 主題:解離型人格障礙
- 心得:
- 薛期蔚:
- 想看完的原因:
- 沒有原因就想看完
- 想推薦的原因:
- 沒有原因就想推薦
- 介紹一下這部片在講什麼
- 英雄起源
- 孫伯罕:我覺得這部電影很精彩,雖然自從第二部《分裂》看完後,就和心理學疾病無關了,但我看他們的打鬥場鏡還蠻爽的。
2020/01/12(停課)
- 期末行動學習停課一次
2021/01/19
- 活動紀錄:補wiki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