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貫課程及其行動研究
2001.4.18
壹、國步維艱
台灣要立足要生存,就必須進行一次全面的「人力再發展」。沒有那一個角落可以例外,沒有那一個環節可以例外,高中職也不可能例外。
一、經濟全球化對我國之衝擊。
二、知識產業興起
(一)產業主軸轉移
(二)社會後遺症:貧富距離拉大
貳、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與內涵
一、精神:適性教育、與時代同步、統整學習。
二、內涵
參、課程革新的理想
新課程(九年一貫課程)並不是政府推出的一套新的課程內容,而是台灣基礎教育對時代的適應。
動課程就會去動到教育的每一個環節,學校的每一根骨頭。民間都開玩笑說九年一貫課程,就是要經歷三屆政府,五任部長,長達九年都不會被翻案的課程改革。新課程的實施,在民國90年之前要經過五年的準備,在民國90年之後還要經過四年的分階段實施。現任教育部可以接續推動,是前三任部長以及無數熱心人士費盡心血,排除萬難所致,雖然仍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但是確實找到了各界可以接受平衡點。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如此看重這一次的課程改革?因為它對台灣能不能適應時代,立足於世界,關係實在太密切了。
一、這是全社會參與的課程:
台灣基礎教育的課程和教材,分成三階段在擴大參與的範圍:「統編時代」,只有政府的御用學者組成的課程委員會及國立編譯館可以參與,整個社會只能聽他們的。不論他們編得多麼荒謬,多麼充滿政治宣傳,多麼遠離人們的生活脈絡,多麼無趣,大家都只能照教不誤。 接著是「審定時代」,除了政府的課程委員會和國立編譯館之外,增加大約六家教科書出版商的參與。雖然全國只有一套課程計畫,所有的人必須按國定的課程計畫指定的各單元,編寫教科書,但是學校的選擇可以抑制教科書編的太爛。最後就是「學校課程計畫」時代, 號召台灣整個社會都來參與基礎教育的課程與教材。台灣的每一個團體和個人,都可以將他認識到台灣社會的精華,製作成教材單元,透過學校訂定課程計畫的機制,提供給學校適當地加以採擇運用。新課程內容豐富的程度,與時代及生活緊扣的程度,完全是傳統教材所不能企及的。
二、這是為學生量身定做的課程:
「把每一個學生帶上來」,是十幾年來教改的基本理想之一,但是只有這一次的課程修訂真得要這麼做。九年一貫課程最重要的基本覺醒,就是認定一個年齡層卅萬小朋友,可以學習不一樣的教材。但是要落實這一項覺醒,卻必須排除萬難。「為學生量身定做」是透過兩個層次在運作: 首先透過每個學校為其學生訂定不同的課程計畫,甲校和乙校學得就不全然一樣;其次透過彈性學習時間的實施,同一所學校這一個學生和那一個學生學得也不全然一樣。新課程各年級都規劃有幾節竹的彈性學習時間,這一段時間,程度好的去上加深加廣的選修, 程度落後的去上學習銜接課程(補救教學),其他的學生則留在原班,組織起來進行自我學習。透過學校課程計畫和彈性學習時間,我們有秩序地去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做課程和教材。
為了基礎教育不會因為歧異而走向分崩離析,新課程要求異中有同,同中有異。所以國家仍然扮著四個角色:總學習時間的原則性規畫、領域畫分、各領域時間分配、規範各領域分階段應達成的目標。這些要求,所有學校都必須遵守,以求大家在異中有同。國家在基礎教育課程中的角色, 既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新課程算是拿捏到了正確的平衡點。
新課程透過領域,去達成學科間的整合,組成教師的課程團隊,避免學生學習發生偏廢。學域是學生學習時間的分配單位,同時也是教師課程團隊的組織單位,和學校課程計畫的規畫單位。領域畫分是新課程一切設計的基礎,一但更動就得從頭來過。 人類的學習約略可以區分為語文、數理、社會、藝術、活動五類,這五類學習使用不同的邏輯、不同的符號、不同的價值系統。新課程的領域畫分由此而來,但略加變化。變化的原因在與過去課程的現實格局,進行一番調和。這樣的調和對提高可行性來說十分必要。如果要調整領域, 可以現在就進行九四年課程的規畫,對領域畫分進行更根本的處理。
配合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做課程,學校的階段評量也要配合改變。所以教育部要廢止目前的中小學成績考查辦法,改訂定評量準則,讓地方政府訂定成績考查辦法,學校各自訂定補充規定。連評量也要走向因地制宜,甚至為學校為學生量身定做。
三、讓新內涵迅速融入基礎教育課程
傳統課程的問題之一,就是人類知識的新內涵往往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進入到基礎教育的內容當中。這樣一種課程體制,對因應人類當前的處境來講,無論如何是不及格的。新課程的架構,一樣新的知識內涵,例如非線性科學、生態資本主義、知識經濟等等, 兩三年之內就會有人寫出單元教材,提供給中小學來選用。
在現代社會中,知識的傳播,慢慢變成多來源,去中心化的格局,特色就是種類多、數量大、更新快。而且不同類別的知識產生與成長的速度有很大的差異,雖然所有的知識成長都在加速,但是基本而核心的部分,成長慢,有效性長;週邊、應用、情報式的知識,則呈爆發成長, 但有效性短(生命週期短)。學校對於這兩種知識要有不同的處理,也就是要區分長效性的教材與短效性的教材。人群的共識,逐漸並不來自相同的知識,而是來自溝通與包容。所以學校中對溝通能力的培養,要有大幅的改進。哲學在形成共識中的重要性,日益加重, 但此點卻受到目前課程與教材內容的忽略。學校中哲學性質的教育,可以不叫哲學,可以看不出是哲學,但不能沒有。
學校的角色不再是傳遞某一套知識,而是訓練學生的「四大工具能力」(讀寫算資訊),以及陪著學生「一起組織知識」。教師的角色,過去幾乎以「教」為主,往後很可能會降低到「教」「學」各五五波。而且是和學生一起學。
同樣的往後國家再制定課程綱要,領導全國走向一個新方向的成份要降低,深入了解社會上發展了那些單元,學校採用了那些單元,進而歸納整理出一套系統的成份要提高。課程發展過程中,政府、社會、學校分居上、中、下游的觀念要打破,課程不再都是由政府發動,然後才由社會演繹 、學校採用。社會和學校同時也是課程發展的發動者,三者成回饋環式的互動。
最終我們必須修改國家課程綱要制定的機制:一方面是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教材中心對全國課程教材現況的調查與掌握,另一方面是由全民各界共組課程委員會,拿捏著課程決策的方向盤,兩者都是長期穩定的機構,而部長只起補充的作用。
四、帶動下一波師資培育改革:
九年一貫課程,又帶動了立法院新一波師資培育法的修訂。一方面國中與國小師資培育不能再進行剛性區分。目前國小分為十一科,國中分為廿三科,國中分科精細的程度遠高過國小,這是目前國中國小師資培育剛性劃分的最主要基礎。但是進入新課程領域教學之後, 國中和國小中、高年級在教學型態上的區隔日漸淡去。另一方面,國小低年級與幼稚園教師在學生生活照顧需要,卻反倒接近。幼稚園入園率大幅提高之後,幼稚園的學習與小學低年級的學習,也需要更週延的導入與銜接。這些都促使師培法的教師區分,必須由剛性區分走向彈性區分。
再者學校教學,由老師教一本又一本的教科書,走向學生學一個再一個的學習單元,也擴大了兼任教師的任教空間。許多人修完師資培育學程之後,並不以教師為業,而是士、農、工、商各歸本業去了。運用這些人到學校裡教些和他專長相符單元,比運用他們教一個完整科目要容易多了。
活動領域的課程綱要當中,更是預留了社會上許多專長人士,參與學校教學活動的空間。這方面在社團活動的教學上,重要性尤其明顯。
以後師培法除了中學、小學、幼稚園教師的培育走向彈性的區分之外,也對教師資格進行新的分類:修完師資培育學程並且經過實習的,具有專任教師的資格;只修完師資培育學程具有兼任教師的資格;而社會上具有某些專長的人士,如鄉土語文、社團指導等,可以擔任教師助理, 在專任教師的指導下在學校裡從事教學活動。
為了取得實現學校課程計畫的各種人才,學校有更強的需要,去做好每一年教師公開甄選的工作。這方面能力薄弱的學校,只有趕快加強自己的能力。這又牽扯到校長遴選的問題,往下走不具經營能力的校長是很難生存下去的。
一如本段開頭所說的:動課程就會去動到教育的每一個環節,學校的每一根骨頭。
肆、新課程對學校和老師的拜託和期待
一、拜託學校訂定課程計畫:
二、拜託老師協調商議:
新課程有兩項理想:
伍、超文件模組教材
所謂超文件模組式教材,是指以超文件的格式,以「單元」為單位,將教材寫成一個主題單元,然後由使用者自形組合來自四面八方的單元,構成種種不同目的的「課程計畫」。這一種教材型式是,台灣九年一貫課程所允許與鼓勵的形式。
特性概述如下:
一、超文件(HTML)的特性:
超文件格式可以有「電子式」 與「書面式」兩種呈現方式。
二、可鑲嵌的模組單元:
為了使單元與單元相互之間具有可「鑲嵌性」,我們建議各單元的撰寫者撰寫各單元時,包含以下十八項元素當中的若干項:
其中六個元素為資料庫型態,其內容有統一之必要或有反覆利用之價值:
陸、研習
一、課程
(一)教材單元作者訓練,內容為:
項目 | 內容 | 時間(小時) |
一 | 模組式教材與教材現代化 | 三小時 |
二 | 自由軟體及其散布規範 | 三小時 |
三 | 基本的HTML標籤 | 九小時 |
四 | 教材單元腳本撰寫 | 三小時 |
五 | 網頁編修軟體的使用 | 四小時 |
六 | 數位轉化 | 四小時 |
七 | 作品發表與檢討 | 四小時 |
(二)教材專案管理者訓練,內容為:
項目 | 內容 | 時間(小時) |
一 | 專案管理者的角色與任務 | 三小時 |
二 | 動畫製作 | 四小時 |
三 | 教材單元之檢查與修改 | 三小時 |
四 | Linux及基本網路資料庫 | 九小時 |
五 | 版本管理 | 三小時 |
六 | 專案管理案例實作 | 四小時 |
七 | 手冊維護 | 四小時 |
二、分布
區域 | 涵蓋縣市 | 場次 | 人數 |
北區 | 基隆市、台北縣、台北市、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 | 7 | 280人 |
中區 | 苗栗縣、台中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 | 4 | 160人 |
南區 | 嘉義縣、嘉義市、台南縣、台南市、高雄縣、高雄市、屏東縣 | 7 | 280人 |
東區 | 宜闌縣、台東縣、花蓮縣 | 3 | 120人 |
三、經費
爭取教育部補助200萬,不一定如數給,但不會沒有。總承辦是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台北縣政府教育局會配合。
柒、自由軟體
○、緣起
理查.史多曼(Richard Stallman)在1984年創辦了自由軟體基金會(FSF)。發動GNU計畫,發展自由軟體版的UNIX相容系統。並且提倡Copyleft的觀念,用來和Copyright相對。1991.8林納斯.托瓦茲(Linus Torvalds)公布Linux的0.01版。此作業系統特性如下:
至今2001年,Linux的核心發展到2.4版,大小不一,視不同功能可組成大小不同的各種套件,小到一片磁片,大到一片光碟都有。是資訊家電最看好的嵌入式作業系統。
一、什麼是自由軟體?
二、一般「版權私屬軟體」的弊害:
三、產權不是一種「自然權」。
四、自由軟體的特色與優點:
五、自由軟體與版權私屬軟體的關係:
六、自由軟體與課程教材現代化:
附錄:請一起來扶正台灣資訊教育的走向
緣起
目前教育部正在草擬台灣的「資訊教育總藍圖」(以下簡稱「總藍圖」),為了使此次「總藍圖」的規畫,能走向健康的方向,我們倡議民間關心這件事的團體,能夠進行討論,並且提出意見及回應。
在此我們先把自己的意見拋磚引玉地提供出來,希望能聯絡上其他有興趣的團體一起來關心。我們為了這件事特別準備了一個郵件專戶:whjj@seed.net.tw,請關心的朋友請信來告知您的姓名、團體、意見,謝謝。我們會在近日內同步發動網路上的討論與實體的會議。
以下就先拋出我們的意見,請大家指教。
壹、三大方向
一、資訊教育不應該自成體系:
我們認為資訊教育不應該自成體系,而應該融合於原有的教學及行政體系,否則永遠會造成「教育」與「資訊」之間的割裂。所以總藍圖不應該叫做「資訊教育總藍圖」,而應該叫做「資訊融入中小學教育總藍圖」。資訊教育融合回教學體系,可以體現在下列各方面:
所以教育部文件叫「某某總藍圖」不叫「某某推動計畫」,名字是很對的。叫「推動計畫」就會陷入資訊教育自成體系的問題。叫「總藍圖」就可以寫願景,可以寫資訊在教育各個領域裡的角色與功能。不過這樣子的「總藍圖」會很難寫,要對教育的各個領域都很熟才行。
二、要訂定「數位教學機」的規格標準讓業者進行研發:
中小學的資訊發展,可概分為三個階段:
在前兩個階段,主要使用的是PC(個人電腦),這可以。但是當前是進入第三階段的時候,再使用PC一定失敗,因為PC的「總體擁有成本」太高。對使用PC來說,購買電腦只是使用成本的一小部分,以下成本的總和遠高過電腦的採購成本:
總之發展至今,PC變得太臃腫,太複雜。我們在教學上只使用其一小部分的功能,卻要承擔全部複雜運用的成本。班級內數位教學的真命天子不可能是PC,而會是像提款機或遊戲機一樣簡單的數位機器,使用者只管「插及放」就可以。
PC的整體擁有成本太高,用於公司,可以達到自償性(效益超過成本),爆發現象有可能發生。但PC用於班級教學,未達自償性(效益低於成本),不可能發生爆發成長的現象。
而考量教室內的教學需求,我們可以把PC大多數的東西都去掉,來一次大減肥,只留下網路通信協定、超文件瀏覽、影音輸出、光碟讀取四個功能也就夠了。所需的技術完全不必再發明,全部是技術市場上現有的東西,只需將之組合成「數位教學機」就行了。這樣的機器,不需要作業系統安裝、軟體安裝的問題,更沒有過熱、軟體衝撞等問題。老師只要靠簡單的搖控器就能操作,接上網路線或放進光碟就能播,而影音輸出直接上教室裡的電視、顯示器或單槍投影機即可。
開發數位教學機最大的問題是國內的需求只有14萬部(不含補教、家教等需求),假定規格不能走國際化、兩岸化的方向,使之具外銷潛力,業界開發的動機不強。
朱邦復的文昌二號,其實是近似的構想,而文昌二號除了光碟讀取以外,其他的功能幾已初備。但是文昌二號宣稱有大陸兩億訂單的潛力,能將單價降到卅塊美金。所以本地的開發策略宜慎思慎選。
三、要訂定學習資料庫的交流標準:
目前國內乃至全球的E-learning網站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但是彼此之間的資料庫通通都不通。所以在美國有ULF(Universal Learning Format:通用學習格式)的倡議,試圖透過學習資料庫交流標準之約定,使大家的教學資源得以匯集。國內也有同樣的需求,研議台灣的學習資料庫交流標準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條件:
其中大多數的條件,已有現成的進展,最需要努的地方在中文字集的擴充。目前教育部所公布5401+7652的字集,根本不敷中文之應用,宜儘早依「常用頻率」重新檢討改進。
貳、對總藍圖的建議
一、總藍圖的定位:
區分教育部的總藍圖、政府總藍圖、全國總藍圖之間的差別。教育部總藍圖也不能和台北市白皮書比先進,比普及程度。該和新加坡、香港比的是台北市,不是教育部。教育部的重點和特色在:
(一)整合:能整合各角落、各階層的資源與力量。
(二)扶弱:要協助教育相對弱勢,特別是在發揚網路特性以瀰補數位落差方面。
所謂教育相對弱勢,概指以下四類族群:
要扶弱,基本上就要把事情弄得很便宜才行。例如二手電腦配合Linux,可以大幅降低使用PC的成本;例如使用自由軟體教材,可以讓教材取得變得很便宜;例如假日、夜間開放學校電腦教室供學生免費使用;…這些都是對弱勢者十分重要的措施。其中二手電腦配合Linux,為扶助弱勢是否能成功的關鍵。須突破政府不准採購舊品的規定。可以整理費用取代採購費。
(三)掃除壁壘:請政府把力氣花在掃除壁壘上,而不是推專案上。
資訊教育不推也會動,教育部就是要「推」也快不過社會的「動」。政府的角色,最有用的反倒是掃除資訊教育發展的種種壁壘,石頭一搬開,資訊領域自有動力迅速向前發展。或者說政府的推動方式,以掃除壁壘效果最宏大;以讓老師享受資訊的便利與好處,推動效果其次;獎勵的推動效果居三;自己做推動,研議推動專案命令下級配合效果最差。
所謂掃除壁壘,指的是以下四方面:
二、總藍圖的寫法:
(一)生活活動的場景描述:寫資訊在教育各個領域裡的角色與功能。如:
但請勿有如下之描寫:
因為MS-PPT,MS-Word,是封閉格式的檔案,不能指定為標準。
(二)公平對待自由軟體與版權私屬軟體:這一點對扶助教育相對弱勢格外重要。
三、一些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