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前言……………………………………………………………………… 1
理念……………………………………………………………………… 2
我們的課………………………………………………………………… 7
行動學習………………………………………………………………… 15
辦學團隊………………………………………………………………… 20
答客問…………………………………………………………………… 22
前言
為了從實踐中去落實並精進我們的教育理念,所以我們向新北市政府申請了「機構實驗教育」,名字叫「不錯學群」。準備長期辦學下去。目前送審的計畫已通過初審。
教室是向新埔國中租用六間教室(信義樓 513~518),符合政府 D5 以上規格的要求。夏天(7,8月)會較熱。但同學們有大量的行動學習安排,並不是總是待在新埔國中學習。
這是我們第二輪辦學,第一輪辦學是過去七年,名稱叫「六年制學程」,採小混齡,帶國中到高中的學生。這一輪辦學,學生收小六到高三範圍的學生,大混齡。打算收 30 位左右的學生,但不是一次到齊,而是會漸漸招滿。學生入學一定要和家長一起來參加討論,務必要學生和家長都認同我們的理念,喜歡我們的課程,才會收這位學生。
家長並不是把小孩交給我們,而是和辦學團隊一起在帶領學生,並做學生們的榜樣。當然主要的課程和輔導工作,辦學團隊會挑起來做,只是需要家長一起來幫忙。例如:單車 600 公里。
學費是每生每年 15 萬,家長有時還要負擔額外的選修課補助。這個學費,辦學團隊一定會有不夠支出的,不足的部分由背後的「振鐸學會」負責募款補足。
理念
本計畫有三目標,四理念,課程三區塊,簡述如下:
本實驗教育的主要課程理念包含:「生活實踐」、「自主學習」、「無界學習」、「群學」,而「自主學習」、「無界學習」、「群學」三者均必須結合「生活實踐」,三者之間也存在著微妙的化學變化,既不是絕然分離,也不是互相交融。他們互有滲透又必須維持各自獨立。
目前的學校教育,教學生主要的方向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父母師長心目中的好學生就是考試考得好的學生,這樣子教出來的學生,像「飼料雞」,缺少處理自己生活的能力。我們無法認同這種教育。所以,本實驗教育強調自主學習和實做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想以「土雞典範」取代「飼料雞典範」。基本上學生可以做的就交給學生做,例如學校的網路管理,而洗衣、烹飪是基本功,是每個學生都要學會。在自主學習上,並不只是去讀大人準備好的書本(這是飼料)就夠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透過網路,整理、分辨龐大的訊息,形成自己的知識系統,進而解決自己周遭知識上的、生活上的問題。當然,在生活實踐上,學校的大人們,也必須和學生一起來實做、一起自主學習,不能當「外銷派」,專門外銷大道理給學生實踐,自己卻不必實踐。
本機構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也鼓勵老師:別老想著當同學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的英雄。
除了有大量的選修課去適應同學不同的興趣與性向之外,更教導同學透過 OST 的技能去完成「組課」—自己動力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課程。
同學需要進行主題備課、專題探討等課程來主動發展課程,因此也需要有一定的自主學習時間,來準備和進行這些自主學習課程。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無界學習基本的涵義就是:學習是無處不可發生的。學習不見得必須在教室,如果教室意指學生學習的地方,那麼任何地方都可以變成教室,讓學生來學習。所以,本課程透過行動裝置連結雲端伺服器,可以機動在任何場域進行學習。
以下舉一些例子,來說明無界學習的現場施作:新北市動畫故事館全天參訪、至國立台灣圖書館借還書、至高雄科工館參訪、至桃園進行趕鴨之旅、中央氣象局、腦波教室;全班到戲院觀賞影片:霸凌、不如跳舞、看見台灣、薩爾加多的凝視、老鷹想飛,並至高雄「痞子英雄」片場參訪兩天一夜;分組行動學習則由單日分組行動學習、至兩日隔宿分組行動學習、再到五日分組行動學習;體能鍛練則到南寮騎34公里自行車、單車10公里30公里60公里80公里梯次訓練、再到全班單車600公里長程考驗,登天上山、中正山、硬漢嶺、大棟山、青龍嶺、五寮尖、七星山、大屯山、猴山岳、姆指山到司馬庫斯三天兩夜;服務學習則是在「均優學習論壇」中擔任籌備及現場志工。除了這些場域資源本身提供的學習之外,同學也學習到如何進行行動策畫,以及多元表達學習產出。
高一的境外行動學習,同學還必須策畫國境以外的八天行程,自己規畫交通、住宿、學習等細節,並且自炊自食,以綜合運用所學。高三的全班行動學習,則必須策畫全班到歐洲一個月,前十天為共同行程,由同學、家長、老師選舉出策畫小組,策畫一切行程細節;後廿天為分組行程,分為七條路線,分別到北歐、中歐、東歐、南歐、西歐。
在這個學程裡,學生並不是單獨地向老師學習。更多是學生組成團隊,共同進行群學。
這種練習很重要,能幫助同學,終身都能持續學習。
在群學中,人會有三種變化:
這一點是個人自學,無法達到的體驗。
群學的核心是公共與共享,也是帶出「公共性教育」的起點。
「公共」外顯看到的是「眾人之事眾人管,眾人之事眾人扛」,「眾人之事權責相符則成,權責不符則敗」;「公共性教育」的內在是讓人體驗到「我,其實包含著小我與大我」。 台灣教育中的公共性教育其實是整個掉在地上的。當前教育系統傳達給學生的觀念是:我的天賦和努力是專用來贏過其他人的,而不是用來幫助其他人的;只要我是精英,國家和社會就欠我「光環」,不給我光環就是不重視精英教育,不公平!
其實我們人能有些許成就些許產出,一小部分是得自自身的天賦與努力,一大部分是得自於整體大我的成全。所以這些成就這些產出,固然有些應該歸於我們享用,但仍應將其分享給大我中的其他人。即便我們有些天賦,也是我們較他人幸運,並不意味著我們便因此高別人一等。人的天賦能力主要是用來幫助其他人的,不是用來贏過其他人的。
但是這種道理要怎麼教呢?首先本實驗教育不但全面使用自由軟體、自由教材,享受別人大方的分享,也要求師生的產出以 CC 授權出去,再分享給天下人。
其次學程的課程單元會結合眾多的公共議題,例如討論:正義、計畫性汰舊、我國應否廢除死刑、我國應否興建核四、土地徵收制度探討、基因改造作物與食品之利弊、誰是恐怖份子等公案,全班一起去看霸凌、不如跳舞、看見台灣等影片,同學的主題備課有「為什麼貧窮」,全班進行的大單元教學「我國的領土範圍」、「服貿協議與學生運動」(自願去的同學有實際去學生運動靜坐廣場參訪)、「司馬庫斯」共同經營等等。這些課程都能增益同學討論公共議題的知識與能力。
日常生活中,學程是依自治章則進行治理,同學也選出初審法官裁處他們的糾紛。
「公共性」不是大人外銷給小孩實踐的大道理,小孩實踐就好,大人都不必實踐。外銷派式的教育從來不會成功,因為言教永不如身教。辦學團隊本身就要恪守章則治理的原則,處處尊重程序正義。
公共性教育是一條漫長的學習歷程,若干同學要學習從比較自我中心走向具有「公心」,若干同學要從沒有包容異己的習慣走向同理不同類型的人、進而肯為他們爭取應有的正義,若干同學要從「趨利避害」的本能反應,走向能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和負責,可能歷時極長,也不一定會在學程的六年內就成功。例如就有同學就嗆老師,他覺得興不興建核四干他屁事,學程為什麼要安排這種課程?但辦學團隊的共識是,對同學們公共性的培養「只問耕耘,不計收穫」,全力去做就是了,埋下去種籽可能明年就發芽,可能五十年後才發芽。但播下種籽是學程對同學的責任。
我們的課
工具能力的定義是指「終身自主學習都會用到的能力」,內容為華文、英文、算數、資訊、團隊合作、自我管理。華文和英文的學習主要是語文的學習,是將語文視為終身生活所必需的「工具」來學習,這跟文學的學習是不同的。因此,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強調結合生活中大量的語文經驗,盡量使用真實語料。
資訊是工具中的工具,是現代資訊社會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可以用來支援華文、英文、算數、團隊合作、時間管理、知識管理、金錢管理、資產管理等學習。
團隊合作主要在學習組的生活和互動中養成。而自我管理主要包括時間管理、知識管理、情緒管理、風險管理、金錢管理、資產管理等學習。
工具能力除了少數基本能力訓練有單獨的課程之外,主要是融入「領域學習」與「專題與選修」,當作這兩個課程區塊的工具來使用,也就是說,工具能力的學習工具化,特別強調工具能力在實戰中的使用。
六大基本內容的界定與範圍:
使用宇宙的故事、地球的故事、生物的故事、人類的故事、當代世界與台灣社會、寫自己的故事等六段故事,由遠而近的敘說。以人類的故事為例,第一大段講人類從非洲大遷徙到各洲後不同的命運,第二段用世界史、東亞史、台灣史中的大事件,架構出學生腦海中的時空座標。
特別要說明的,學習領域有一半的時數,使用影音媒體、踏查、參訪,評量以分組報告為主。六段故事中會有與主題相關的閱讀指導、藝術鑑賞和創作。
專題及選修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個階段包括前八學期,以公案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思辨和討論以下課題:
第二個階段包括後四個學期,每位學生依性向和興趣選擇三個專題,由辦學團隊媒合社區大學講師中對各專題有造詣者,來擔任學生的性向導師。
每位同學建構個人的學習網絡,自班級、家庭延伸至整個社會及世界, 課程架構如上圖,先以務實致用的精神,篩減大量的現有中學課程單元,空出來的時間,讓同學進行:
而同學的主題備課有如下的學習意義:
家政/烹飪(5) 家政/烘培社(4)
星期 | 週一 | 週二 | 週三 | 週四 | 週五 |
---|---|---|---|---|---|
上午 | 選修與自主 | 選修與自主 | 必修課 | 選修與自主 | 必修課 |
下午 | 選修與自主 | 選修與自主 | 必修課 | 選修與自主 | 選修與自主 |
※課表依學習進程彈性異動;行動學習不定期實施
本班採混齡教學及一生一課表,除週三全天及週五上午為必修課外,其餘皆為選修及自主學習時間。
「不錯學群」採「大混齡」教學,即:一門課,只要同學們有興趣,從小六到高三的同學,都可以來選修。如果這門課可以外修,則外修生的年齡限制會放得更寬,例如:包含成人。
會這樣子的做的原因:
行動學習
行動學習是非常典型的「任務導向式」的課程設計,可以提供同學「使用」知識和技能的機會。
無所不連結
台灣東部宜花東
辦學團隊
主持人丁志仁,於大學階段即參與師大社工社、青輔會、自科社、人文社,結合校內有心同學,共同關心台灣教育問題逾卅年。並於一九八四年與共同關心教育之人士成立「振鐸學會」參與臺灣教育社會運動迄今。其間參與推動協助臺灣教育「走出戒嚴」「走向公共」之各項公共政策及教學實務努力無數,目前正致力於臺灣「學習場域的公共化」。為教育院校科班出身,且具多項課程與教育實務經驗。
主持人丁志仁,除曾獲聘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審議委員,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與綜合活動領域領綱委員,教育部標竿一百計畫負責人,教育部校園自由軟體數位資源中心計畫主持人,亦曾任康軒版國中教科書社會科召集人,行政院金管會「金融基礎教育」之主要顧問、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審議會普通高中分組委員。對於學習型組織運作經驗與課程發展經驗豐富。目前擔任中華民國振鐸學會常務理事、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監事、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教育經費分配審議會委員、國教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會委員。
本學程高中課程師資共分為十類授課師資:
答客問
Q1:為什麼要參加不錯學群?
答:相較於普通國高中,就讀不錯學群有以下的優點:
Q2:誰可以參加不錯學群?
答:這要從不同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Q3:誰適合參加不錯學群?
答:適合參加不錯學群的人有以下兩種特質:
Q4:參加不錯學群需要經過什麼樣的程序?
答:
Q5:學籍如何認定?取得哪種學業證書?
答:
Q6:如何協助學生生涯探索?
答:
Q7:參加實驗教育的學生可以轉回普通的國中小嗎?
答:可以無條件轉回學生所屬的學區國中小。
Q8:誰不適合參加不錯學群?
答:有以下幾種情形的朋友,不適合參加:
Q9:實驗教育是不是另類的私校或補習班?
答:不是。
Q10:當學生主動提出想準備參加升學考試時的安排?(非父母的逼迫或要求)
答: